• 
    
  • <input id="kksgo"><source id="kksgo"></source></input>
    <abbr id="kksgo"></abbr>
  • <pre id="kksgo"></pre>
  • <pre id="kksgo"><option id="kksgo"></option></pre>
    <kbd id="kksgo"><table id="kksgo"></table></kbd><samp id="kksgo"><delect id="kksgo"></delect></samp>
    當前位置:

    破解湘桂邊境“三魚共頭”石刻的神奇密碼

    來源:城步融媒體中心 作者:雷學業 編輯:伍玉桃 2023-09-12 15:27:45
    —分享—

    一、湘桂邊境驚現眾多“三魚共頭”石碑

    城步冷水坪村新發現的“三魚共頭”石碑 王昌順供圖

    2022年3月20日,湖南省城步新聞網發布一則由楊盛科、王昌順先生采寫的消息,城步苗族自治縣儒林鎮冷水坪村王家團驚現一塊“三魚共頭”石碑。該石碑用長95 CM、寬55 CM的青石板鐫刻而成,正中心為一魚頭,向外伸展三條大小勻稱和行距大體相等的魚體;兩側分別鐫刻有一只瑞獸。因三條魚共一個頭,民間俗稱為“三魚共頭”。因該石碑被安置在一王姓村民的老槽門口處,時常被從此處進出的人們踩踏,故當地民間又稱“腳踩三鯉”。因年代久遠,,三條魚身的痕跡已模糊不清,只能看到魚尾處的線條與兩端的瑞獸圖像。這塊“三魚共頭”石碑,可能與王姓先祖王堯臣(北宋大臣)首遷冷水坪落戶有關。隨著人口不斷增多,亟需分住發展,其后人“截魚分家”,沿巫水河發展,這個“魚頭”就是先祖“王堯臣”,王家大院就是王家后人尋根問祖的發祥地。

    早在2015年,作者時任城步縣政協學習文史委主任,深入該縣長安營鎮調研文史資料工作。在當時的長興村(小地名蓑衣塘)大田壟的一條小溪上,發現一塊作為橋梁鋪設的青石板上,陽刻了三魚共頭圖像,三條魚勻稱分布,圖案清晰,線條較為粗糙,四周鐫刻一個有流水形線條拱護的圓圈。經過一番賞析并拍照后,囑托該村吳書記將此石碑抬至村部妥為保存。現作為當地苗族圖騰安放在“城步壩哪”文化中心,供人觀賞。

    城步長安營鎮大寨侗族村2023年發現的“三魚共頭”石刻 彭勇供圖

    2023年春節期間,城步籍天津美院副教授彭勇、著名職業畫家楊繼綱,在長安營鎮大寨村石板路上發現一塊“三魚共頭”石碑,他們對其進行了精心專業的清洗拓印,隨后由村民將該石碑抬至大寨村文化長廊妥善保存。這塊石碑,當為該村明代初期原住民陽氏、蒙氏和粱氏三姓氏族“截魚分家,沿河開發”的盟約,在當時沒有文字記錄的條件下,特意勒石為證,安置在大寨村主道石板路上,讓眾人每日出行“腳踏三鯉”,時刻記住這一段歷史事實。

    綏寧縣發現的“三魚共頭”石碑 綏寧在線圖

    2022年9月,與城步相鄰的湖南綏寧縣發現一塊罕見石板——一只仙鶴伴三魚共頭圖像石刻。石雕中有三條肥大的鯉魚共用了一個魚頭,寓意“三魚爭頭”,并配一只直立仙鶴作為瑞獸。圖中一共有三組魚,每一組有三條魚,表達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與天下太平有余的期盼。

    而在廣西龍勝龍脊古壯寨,至今還保留著一個標志性圖案--“三魚共頭”石刻,鐫刻于龍脊河石板橋上。此橋修建于光緒年間,緣由四塊長4米,寬為0.8米的石板拼合而成,現存一塊石板上刻有“三魚共首”圖案,陽刻有三條魚,同向一個圓心游去,另還陰刻有兩條魚。當地村民說,是為了紀念龍脊廖家先祖廖廣源、廖廣德、廖廣道三兄弟團結一心、艱苦創業的豐功偉績,特刻一個“三魚共首”圖形以示后人。也有人說是為了紀念廖、候、潘三姓家族聯誼交往結為一家而鐫刻的“結盟碑”。

    二、城步苗款古籍中記載的“三魚共頭”史實

    (一)《城步苗款》中傳唱的“三魚共頭”史實

    苗族古款,是苗族先民歷代口授心記流傳下來的苗族歷史、軍事、政權、經濟以及文化、道德等口傳史料,通過老人年復一年的“講款”(講白話)形式,一代一代傳承下來。苗族知識分子用漢語記錄下來的這些古款,要用苗語誦讀才明其全意,用漢字無法準確理解。20世紀末,城步苗族歷史文化愛好者銀龍先生,花費巨大心血,將流傳在該縣五團苗區的口傳古款搜集記錄下來,經過潛心研究并精心譯注以后,整理成書,由岳麓書社以《城步苗歟》書名出版發行。這是一部可信度頗高的苗族歷史文化古籍。古籍中有一段文字對苗族銀姓先民“以魚作勾、分地而居”的史實作了詳細記載。

    “一日難得夜文蟲/大一夜難得光/蚊蟲多/半夜五更狐咬雞婆嶺/趕打到鐵界頭打一望/望下芙蓉三寨好個凼/望見三十六步朝東水/步步朝東不朝西。

    箭筒換谷/移步改嫁/銀家銀龍會落入芙蓉三寨/公公會織長細大網/婆婆會針線長麻大線/白日放豬上山打肉/夜間放網下潭討魚/拖金數網/網地數金一斷/斷下鐵深潭/斷得獨魚一個/鯉魚一雙。

    兄弟分地方/分界為定/星子為界/吃魚頭坐沖頭/吃魚腰坐沖腰/吃魚尾坐沖尾/橫水花頭銀茍李/吃著魚尾坐在三寨/銀田補吃著魚腰落入都溫/銀金刀吃著魚頭落入滕坪。”

    廣西龍勝芙蓉苗寨 雷學業攝于2016年

    這段文字大意是說,有一天漆黑半夜,一只狐貍尋食,到家里來將一只雞婆咬走。人們聽到雞的叫聲,便起床追打,狐貍拖著這只雞往山嶺上跑,人們跟蹤追到鐵界頭(湘桂界山)。此時天已大亮,雞沒有追回,人們在界嶺眺望,發現芙蓉三寨是個好平坦的地方,一條長長的大河,蜿蜒曲折向東流去,是個宜人居住的地方。于是,大家決定改遷到芙蓉三寨去住家開發。銀龍會率先落入芙蓉三寨。白天放豬上山吃草長肉,夜晚放網下河打魚。一天拖下鐵深潭,網得銅魚一個,鯉魚一雙。當時因人多地窄,兄弟們要分地方居住,去新的地方開發創業,各自發展。便將鯉魚截作三段,以魚作勾,插竹簽為界,以界為定,住家開發。橫水(芙蓉河)花頭銀茍李撿到魚尾勾吃魚尾,就坐落在芙蓉河下游芙蓉三寨(今龍勝芙蓉苗寨)安家;銀田補撿到魚腰勾吃魚腰,他一家搬到河中游都溫(今城步金東苗寨)居住開發;銀金刀撿到魚頭勾吃魚頭,一家人自覺自愿搬到上游的藤坪(今城步滕坪苗寨)去拓地發展。撿勾吃魚,沿河開發,以星作界,各得其所,并在芙蓉三寨刻下三魚共頭石碑為證,不得反悔。

    (二)城步長安營苗款《金公銀猛》中記載的“三魚共頭”史實

    與《城步苗款》一樣,《金公銀猛》古款是城步牛石苗寨吳姓石姓先民記錄自己氏族自江西太和縣鵝掌大丘(小地名深坑龍嶺)搬遷到這里開發居住的史實。為了記住家族的來龍去脈,他們以“講款傳古”的方式,代代傳播氏族的源流遷徙歷史,讓后人記得“來時路”,不要忘祖數典。《金公銀猛》傳唱:“我家出身淮南,同往江西太和縣鵝掌大丘,小地名深坑龍嶺,大脊吳家。我石家因說壞陰陽,造錯皇歷,犯了天條六令要殺頭,犯七十二條、八十二令規矩,為了逃避朝廷的追究,一令的改名換姓,姓石的改做姓吳,即逃過一難,后為吳姓。故此石吳二姓之水有來源,樹要尋根,你若與我講得出,尋得到,正是同宗共祖,生母尋略論,論得出,尋得到,你就與我馬尾共鬃。你若書不出,尋不到,你是山客、山恐、山貓、山黑,不與我同宗共祖、馬尾共鬃,你是拖來鬼、錯來客,欲慢不黑,地下無愧。我有把本,你有根源,貓心狗膽,我的也會《金公銀猛》”。這段口傳史實說明吳氏一族原姓石,住江西太和縣,因“犯事”要殺頭,只得改姓石為吳,遷入湖南,逃過一劫。

    城步長安營鎮新嶺村發現的“三魚共頭”石刻 劉四海攝

    吳姓一族遷入城步橫嶺峒(今長安營鎮)后,又與銀姓李姓三族以魚作勾,分地而居,各自發展。“你問我,銀家叫甚么名,李家叫甚么名。銀家叫永聰、永亮,李家叫定春、定銀,同往江西東門頭,有七個踏挺巖跳。吃了七天七夜離隊酒,唱了七天七夜離隊歌。講來的銀永聰、銀永亮,同到退下迷迷沖、迷迷洞,在那里的號把魚頭起斷。銀家接得魚尾,退下水尾鄉團,李家接得魚腰,退下三巖半洞。我吳家接得頭,隨江望上退江頭木正,地青老寨”。這段款詞傳唱的是吳氏、銀氏、李氏三個家族,明代天順年間遷入湘桂邊境后,以魚做勾,分吃鯉魚,沿河開發,銀家撿吃魚尾,居河下游“水尾鄉團”發展;李家撿食魚腰,去河中游“三巖半洞”開發;吳家撿到魚頭,來到上游“江頭木正、地青老寨”拓地。“江頭木正、地青老寨”即現在的長安營鎮兩河口、蓑衣塘和上排下排、六馬六甲一帶。

    當地《吳氏族譜》也記錄了“截魚分家”這段史實。吳氏入住牛石苗寨后,經多年發展,人口增多,住地狹窄,必須分地拓展了。他們以“鯉魚三分”作勾,分住牛石河上中下游。南俄、洞俄居牛石(中排)、上排、下排,富俄、定娥居江頭莫見(六馬),金俄居張家小洞,銀俄居雞坡洞,龍俄居橫嶺洞。當地石氏族譜《石萬財墨譜抄摘》亦有載,吳氏一族由江西分支游遷至黔陽洲黔陽縣,再入靖洲飛山寨,上通道臨口過石壁,到城步三十六灣三浪田,上八十里南山,退下老寨。十三世南娥居牛石上排,恢復吳姓,永林居上排,永聰居下排,永甫永漢遷綏寧界溪。

    如此可見,在新嶺村保存完好的這塊“三魚共頭”石碑,即是當年吳、銀、李三姓氏族以及吳氏后人“截魚分家”“勒石為證”的實物存世。

    (三)《城步苗族》專著對太平藍氏先祖“吃魚分家”史實的記載

    東莞市社會科學院文化發展與軟實力研究所研究員于鵬杰女士,在她的博士論文《城步苗族》中翔實記錄了丹口鎮太平藍氏先民“鯉魚三分”選擇住地的一段史實。“在太平村楓樹林,建有一座土地祠,祠內至今留存一塊大石碑。這塊碑立于清道光八年十二月(1828年農歷十二月),估計士地祠建于該年左右。碑文記敘了楓樹林藍氏先祖藍昌建從江西泰和縣瓦廠坪遷徙到此定居的事宜。因藍昌建的后代分為三個支系,需要確立楓樹林開基祖的位置。該碑的豎立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希望后代明確居住地理界線,免得相互有沖突和矛盾,傷了和氣。藍氏先祖藍昌建生有三個兒子,曾因分占土地起過沖突,后采用分吃鯉魚的辦法,通過分吃魚頭、魚身和魚尾的方式選擇地域,避免再起矛盾。三人張簸得個鯉魚,三斤半,兄弟分吃,繼發人丁,各分居住。長兄藍廣,分魚頭,坐沖頭,即今石頭寨(扶村村西南處5公里左右)。二弟藍雙,分吃魚腰,坐沖中,即今中排赤嘴(扶村西南處3公里左右),人丁微少。三弟藍晚,分魚尾,坐沖尾,即今楓樹林。沿扶城河水流向,自上而下,形成山間溪地地貌。溪水上游稱為沖頭,中游稱為沖中,下游稱為沖尾。兄弟三人依據鯉魚三分的位置,選擇了居住地”。

    全國著名版畫家張正揚先生創作的版畫《太平風雨橋》

    《城步苗族》中的這段文字,明白無誤地記錄了太平藍氏先祖“鯉魚做勾”分居開發的史實。作為三兄弟“鯉魚三分”開疆拓土的原始證據,他們請石匠雕刻了“三魚共頭”石碑,表示兄弟三人同宗共祖,分居于扶城河上中下游,置放在楓樹林老家扶城河上風雨橋頭,名曰“一腳踩三鯉”,作為后人認祖歸宗的永久標識。

    城步五團鎮金樹村與龍勝交界處的苗族風雨橋 雷學業攝于2016年

    此外,城步古籍《藍氏墨譜》《苗族酒歌》《慶鼓堂》等史料,都有城步苗族大遷徙的記載。藍、李、潘、 秦、劉、楊、雷、羅等氏族遷入城步時,大部分土地是處女地,未曾開發, 故《藍氏墨譜》有插標為記的文字記載:標頭向東各尋東,向南各尋南,向西各尋西,向北各尋北……正是城步先民篳路藍縷,披荊斬棘,辛勤耕耘,不懼犧牲,終于開發出今天這般山河美麗,土地富饒,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美麗苗鄉!

    三.“三魚共頭”石刻價值解讀

    (一)“三魚共頭”石刻富含樸素的哲學價值

    著名學者薛江認為,漢族地區的“三魚同首”圖像最早出現于東漢,沿用至今。東漢以來,“三魚同首”作為一種特殊圖像樣式廣泛存在于畫像石上,是創作者對現實河湖中多魚爭食圖景和中國古人對三的哲學認知綜合創作而成的圖式,“三魚同首”圖案體現了古人對宇宙生成本源的樸素哲學觀。“三魚同首”形象主要出現在山東、河南、山西等地區,代表作有山東即墨民間剪紙“三世有余”(三世爭余),湖北武強年畫“三魚爭月”等。

    四川省古藺縣護家鎮天堂村無名溶洞內發現的“三魚共頭圖” 網絡圖片

    《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城步苗款》中的“天地起源款”和“人類起源款”,也提到天地和人類起源于“魚”:“天大只有一粒米,地大只有一魚,只有魚鱗靈變化,變做金雞鳳凰身。金雞抱出三天子,一個結二,二結三,三個結四天盤古,這個千千變頭,萬化乾坤”。“上元盤古魚變化,變做金雞鳳凰身,金雞抱出三天子,一個結二,二結三。盤古一出,象當天不動,腳踏地皮不開,三個結成一坨,鳳(合)成一塊,果個像生出開天盤古”。“天上四個金同米,結定地下四個鰲魚頂天根。鰲魚背上成天柱,腳踏乾坤不動移。鰲魚討吃一口水,變成云霧結天尊。鰲魚翻身地皮動,鰲魚出氣天成雨,鰲魚吸氣日頭出。四山六水養凡間,萬代乾坤不差移”。從這些款詞可以看出,苗族“三魚共頭”石刻蘊藏了天地人類起源于魚的道理,是鰲魚催生出世間萬物,催生出天地乾坤人間社會。“三魚共頭”圖案就是苗族先人對天地人類起源的古樸猜想,告誡后人不要忘記了人類的出身來歷,因而將“三魚共頭”視為圖騰崇拜敬仰。

    (二)“三魚共頭”石刻富含厚重的歷史價值

    后唐時期,朱溫篡奪王位,引起苗王(即湖南節度使馬殷)反對,宣布獨立,建立楚國,自立楚王,并分封韶州刺史楊居忠之長子楊再 思統轄湘西南、桂東北之廣大區域,建立苗蠻聯盟。到了開平年間,楊再思平了飛山南林寨后,便在這里定居下來,開荒造田,成家立業。之后人口有了發展,他們中的一部分又從靖州遷徙到城步,有的在土橋安寨,有的在清溪、大竹坪、白蓼洲安居,有的往攔牛、汀坪、平林和橫嶺峒、莫宜峒開發。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插標為界,開拓發展,凡是有溪河場坪的地方,都留下了他們開發的痕跡,創造了廣袤的“九溪五峒”美麗苗鄉。“截魚分家”展現了苗族先民的大智大慧和豁達胸懷,現在存留“三魚共頭”石碑之處,就是當年各分居氏族的“發祥地”。“三魚共頭”石碑,見證了苗族先民開疆拓土的時代印記。

    城步丹口鎮太平村藍玉故里 網絡圖片

    城步太平藍氏先祖藍昌見于五代初隨“飛山蠻”首領楊再思獻地歸楚有功,被封于城步扶城(今丹口鎮)。城步《藍氏墨譜》載:“昌見公于五代梁開平四年居扶城,世守其地……”“昌見之十四世孫曰玉,佐明太祖逐元主有大功,封梁國公,甚得眾心。明祖忌之,或言其私元主妃,又告其謀反者,明主遂殺玉。玉有遺腹子曰昌建,侍妾向氏育于云南沐氏……藍昌建避禍于黔國。”清康熙《城步縣志·曛舊十三》和道光《寶慶府志·氏族表一》均有記載。藍昌建回城步后,在原有領地發展壯大,富甲一方。他的三個兒子,曾因分占土地發生沖突。為了不傷和氣,三兄弟通過分吃鯉魚的辦法,選擇居地發展,相互守望,不離不棄。2007年,太平村隆重舉辦了“紀念開國勛臣藍玉誕辰666周年暨首屆扶城四八烏飯節慶典”,除本縣1000多名藍姓苗胞外,還有來自湖南武岡、綏寧、會同、洪江、黔陽等縣以及安徽、廣西、廣東、湖北、云南等省藍姓同胞400多名代表參加了慶典儀式,舉行了祭祀、看戲、踢布球、捉河魚,吃“烏米飯”“烏米粑”等活動,加強了藍氏族人的認祖歸宗和聯誼來往,增進了民族團結。太平村藍氏“三魚共頭”石刻,歷經5個多世紀滄海桑田,依然是藍氏一族認祖歸宗的圖標密碼。

    城步丹口鎮太平村紅軍蓮花橋戰斗舊址

    關于太平村“三魚共頭”石碑,還有一段紅色故事。1986年,時任中央軍事顧問委員會顧問周仁杰將軍在撰寫紅軍長征回憶錄時,想到當年激戰城步蓮花橋的情景,于是重回城步故地考查。據周將軍回憶,1934年9月,紅軍長征經廣西資源過城步途中,遇國民黨李覺部第二補充總隊和第五十五旅一0九團追擊我紅六軍團,9月11日下午至次日凌晨,時任紅軍營長的周仁杰帶領后衛部隊在丹口鄉皮沖界、人山頭、觀音閣、蓮花橋等地與敵軍發生激戰。在此次戰役中,蓮花橋之戰最為激烈,勝利完成了保護紅軍主力西進通道的任務。時隔50多年后周老將軍重訪太平村,但那座橋已經燒毀,加之當年戰斗之時也不知道這座橋的名字,依稀記得當年戰斗時他躲在一塊石碑后面,而這石碑上面有一個花紋圖案像一朵蓮花,于是,將這場激戰稱之為“蓮花橋戰斗”。周將軍記憶中的那座橋,其實是觀音閣太平橋,橋頭那塊大石碑上的花紋圖案,其實就是“三魚共頭”圖像。太平橋建于1640年,古稱天心橋。該橋為石木結構,橋長48米,寬4米,橋上建有風雨亭,高八米,風雨亭共22排,樑上飾有鯉魚鳳凰圖,橋兩頭上方為斗拱形結構,呈蜂窩狀,經過多次維修,仍保持原貌。直至1976年的一個晚上,由于一群眾到下團大隊看電影回家時在橋上摔了一跤,火桶缽打爛,火種掉在木板橋上,造成木橋深夜燃燒,毀于一旦。至于那塊“三魚共頭”石碑,1956年修建城丹公路時,隨同立于橋頭的藍玉墓一起被毀,作了“鋪路石”。所以周將軍重游太平村時,已經找不到太平橋和“三魚共頭”石碑了。

    (三)“三魚共頭”石刻富含高超的藝術價值

    關于“三魚共頭”圖像的藝術價值,薛江先生在他的論作《三魚同首圖像內涵探析》中指出,“三魚同首”圖像就其構形而言有三個特征十分明顯:其一,整個圖像輪廓呈圓形;其二,三魚對稱,發散排列;其三,三魚“同首”連體。這種由“三魚”組合而成連續轉動的圖像,內含著祈望生命綿延、祥瑞富貴、生生不息的愿景, 整個畫像的構圖具有強烈的視覺旋動感。

    廣西龍勝縣龍脊古壯寨保存至今的“三魚共首”石刻龍勝新聞網供圖

    湘桂邊境的“三魚共頭”石刻,除有上述共性之外,另有其獨特的美感。如城步冷水坪“三魚共頭”圖像,構思巧妙完美,裝飾簡樸,魚體豐碩,圖案協調,是一種寓意深遠的藝術造型。龍脊壯寨“三魚共首”圖像,陽刻與陰刻技法相互融合,明暗互補,凹凸有致,線條圓潤,鮮活靈動。新嶺村“三魚共頭”石刻,線條粗糙古樸,圖案清晰明朗,三魚周圍的圓形裝飾,似有流水涌動,滋養魚群。

    總之,湘桂邊境“三魚共頭”石刻,圖像構思新穎別致,圓形輪廓,均勻對稱,同首連體,發散排列,流暢優美,粗細相宜,陰陽互補,錯落有致 ,視覺旋動感強烈。且刪繁就簡,以點帶面,以少勝多,啟人聯想。加之兩端鐫刻瑞獸予以映襯,彰顯了富貴祥瑞、連綿有余的主題。

    湘桂邊界眾多的“三魚共頭”石碑,內涵豐富,主題厚重,是價值連城的重要文物。各地要及時將已發現的“三魚共頭”石刻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組織當地民族(含家族)、習俗、歷史、文物等專家對其進行深入發掘,還原歷史真相,講好歷史故事,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動能。

    城步苗繡三魚共頭圖 伍前金繡

    要以“三魚共頭”石刻文化為抓手,賦能鄉村振興。大力發掘“三魚共頭”底蘊,打造“三魚共頭”文創品牌,充分發揮民族傳統藝術、音樂、戲劇作用,用苗繡、版畫、圖騰、山歌、戲曲等形式,大力進行包裝宣傳,充分發掘文物本身厚重的歷史文化影響力,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城步長安營鎮大寨侗族村“三魚共頭”石刻拓印圖 彭勇供圖

    城步非遺傳承人苗繡大師伍前金,將“三魚共頭”圖像做成苗繡、提包、圍巾等精致繡品,推向市場,極受青睞,成為城步苗鄉不可多得的非遺文化旅游產品。城步長安營鎮各族群眾,將“三魚同首”精神世代傳承,攜手奮進,艱苦創業,共同建設美麗長安,現已創建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基地。廣西龍脊壯寨各族群眾在黨的領導下,立足資源稟賦,發揮團結奮斗的優良傳統,積極參與龍脊梯田景區旅游開發,實現了農業與旅游和諧開發、集體與個人同步富裕、當前與今后持續發展,創造出了“梯田資源變資產、各族村民變股東”的“龍脊模式”,譜寫了以“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主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壯麗詩篇。

    2023年春節期間,廣東省珠海市海洋王國表演的三魚共頭場景 雷學業攝

    “三魚共頭”即是“多魚共頭”,就是民族大團結的象征。我們要倍加珍惜和愛護“三魚共頭”文化,進一步發掘文物內涵,打造“三魚共頭”商標、圖騰和各類畫作、繡品及雕飾圖案,充分發揮文化品牌效應,積極做好文旅融合發展文章,賦能鄉村振興工作,激發各民族團結進步活力,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萬眾一心,團結奮斗,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和資料】

    1、銀龍《城步苗款》岳麓書社2004年3月出版

    2、于鵬杰《城步苗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

    3、雷學業 劉志階《城步苗族簡史》 2021年內部版

    4、《金公銀母》 吳昌凡手抄本

    5、《城步冷水坪發現三魚共頭石碑》 2022年3月20日城步新聞網

    6、《綏寧喜現“三魚共頭”石板》2022年9月25日綏寧在線

    7、《從“三魚共首圖”看“民族團結情”》2022-08-06《桂林日報》

    8、《薛江:三魚同首圖像探析》笑溜達微信公眾號2022-07-29

    來源:城步融媒體中心

    作者:雷學業

    編輯:伍玉桃

    閱讀下一篇

    返回城步新聞網首頁
    欧美特黄三级电影aaa免费,亚洲欧洲综合在线,毛片在线免费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第一页
  • 
    
  • <input id="kksgo"><source id="kksgo"></source></input>
    <abbr id="kksgo"></abbr>
  • <pre id="kksgo"></pre>
  • <pre id="kksgo"><option id="kksgo"></option></pre>
    <kbd id="kksgo"><table id="kksgo"></table></kbd><samp id="kksgo"><delect id="kksgo"></delect></sam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最大的视频网站| 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免费播放| 暖暖免费高清日本中文| 波多野结衣办公室33分钟| 妖精的尾巴ova| 免费高清日本1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专区|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成人在线网站| 国产亚洲精彩视频| 久久免费精彩视频| 豪妇荡乳1一5白玉兰免费下载| 日本护士取精视频xxxxx全部| 国产亚洲自拍一区|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果冻| 蜜芽忘忧草二区老狼果冻传媒 |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性中国videossex古装片| 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chinesestockings国产| 波多野结衣被躁五十分钟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不卡| 亚洲欧美日韩色图| 男女抽搐一进一出无遮挡| 极品丝袜乱系列在线阅读| 国产太嫩了在线观看| 丰满人体bbw| 粉嫩极品国产在线观看|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自拍|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亚洲武侠欧美自拍校园| 日本三级带日本三级带黄国产| 四影虎影ww4hu32海外| bbw巨大丰满xxxx| 欧美性色欧美a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a不卡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白丝袜美女羞羞漫画|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噜噜噜成人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