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邊陲的邵陽市第一高峰的二寶頂腹地,有個偏僻的神秘山村--城步縣蘭蓉鄉報木坪村。這里,山高林密,樹木蔥蘢;這里,水光漣漪;清澈晶瑩;這里,民風淳樸,民俗典雅;這里的嗩吶聲,上世紀九十年代就被湖南省文化廳授予“民間嗩吶村”后,嗩吶就出類拔萃地活躍在苗鄉山里山外的大小舞臺,成為了一朵民間文化的奇葩。
不久前,筆者慕名來到這個神秘的嗩吶村。與嗩吶傳人江長青一陣寒暄,驚聞這里的嗩吶有著三個不同時期的特色傳奇。
圖為二寶頂腳下的報木坪村風光旖旎、青翠如黛(肖陳剛攝影)
嗩吶從血色故事中走來
時光追溯到清朝咸豐年間,二寶頂腹中的楚南極地苗寨攔牛峒,有一個地名叫牛石坳。江、雷二姓早就遷徙至此。忙時春種秋收五谷雜糧,閑時鉆入二寶頂群山張弓捕獸。過著“忙閑結合,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日子。雷姓族上有位彪悍的后生叫雷懷澤。身材高大威武,相貌堂堂出眾,特別招人喜愛。年方不到二十,已然娶妻生子。他有一項眾人不可比擬的特長,天生一雙“鐵腳板”,常年在山里健步如飛,“放索張套”更是他的絕等功夫。那日套住一只野兔,哪里夾住一只黃獐,他有先知先覺的“心術”,不知不覺就成了攔牛峒遠近聞名的捕獸能人。由于捕獲野獸得心應手,又有一雙鐵腳板。他每隔半月,便去一次桂林,拿著烘干的野兔、山雞等各類野貨,為鄉里鄉親換回鹽巴。一來二去,在桂林結交了一位與自己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老庚”,兩人親密至之,相恨恨晚。桂林老庚有支嗩吶,常年在繁華地段,以吹嗩吶為生。雷懷澤見之,甚是喜歡,硬要老庚收他為徒,老庚只好悉心傳授嗩吶技藝。公元1852年4月,太平天國起義軍,自永安突圍,攻桂林不下,轉攻全州。后進入湖南道州(即道縣)。就開始全面地整頓隊伍,增修戰具,制備軍火。桂林老庚知悉太平軍情況后,立志一番作為。便邀約雷澤懷一起投奔太平軍。在9月某日攻打長沙時,桂林老庚遭受曾國藩部湘軍冷劍襲擊,頓時血流如注。隨身攜帶的嗩吶也被血液浸紅,雷澤懷抱著老庚,內心哭泣。但見老庚拿出嗩吶,聲音斷斷續續地說道:“不……不行了,嗩吶……保存好,回家……照顧……老婆,孩子。”話畢,溘然長逝。雷懷澤遵循老庚遺囑,悄然離開了太平軍。以鐵腳神腿,出長沙湘潭,過婁底邵陽,回到城步苗寨,又過上山里人不諳世事的日子。
人,總是有一種奇怪的思維。越想忘記那冷酷的經歷,那些記憶卻時刻浮現在腦海。雷澤懷也不例外,何況還有一支帶血的嗩吶伴隨著他。他只有好好地保存嗩吶,光大嗩吶之音,才能慰藉桂林老庚的靈魂。為此,他反復練習老庚教與他的嗩吶指法,洞悉每個音節。特別是在山里靜聽百鳥百獸的叫聲,聯想與嗩吶的聲音共鳴。于是一套自創的喜、怒、哀、樂、的嗩吶曲調應運而生。至上世紀初期,雷澤懷授師傳藝,終于在攔牛峒成為了苗鄉嗩吶第一代尊師。
嗩吶在風雨飄搖中幸存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從血染嗩吶到新中國成立,又是百年之久。一百年不算長,也不算短。但社會發展卻有著天翻地覆的概念。攔牛峒更名為蘭蓉鄉了。嗩吶也傳承到了第三代人。嗩吶聲又涵蓋了山歌、木葉以及彩花調多種形式的自娛自樂民間文藝。
忘不了上世紀的五十年代。第三代嗩吶傳承人雷躍輝為首的民間藝術嗩吶隊,在慶祝新中國時,用山歌、嗩吶、木葉、彩花調的曲藝進行輪回演出慶祝,詮釋了長盛不衰的民間文化在苗寨蒂固根深。
山上木葉清又清,
住在苗寨想北京,
苗鄉兒女心向黨,
黨的恩情比海深。
苗山泉水清又甜,
苗鄉兒女笑開顏,
好山好水好地方,
感謝救星共產黨。
……
一首首山歌,在木葉的伴奏下,在嗩吶的共鳴中,打造了歡樂祥和的氛圍。
圖為嗩吶隊成員精神抖擻,放歌苗山場景(楊仕昆攝影)
但好景不長,十多年又彈指一揮間,進入文革時期。一次發生在苗鄉的報木坪嗩吶保衛戰緊鑼密鼓地展開。
追憶1966年8月的一天。烈日烘烤著大地,地下的石板似乎飛濺著火花。第四代嗩吶傳承人江長清大汗淋漓地向師傅雷躍輝家里走去。原因是上午大隊革委會小將陽x芳邀約他到大隊會議室開會。嚴重地強調:為了緊跟革命的形勢的發展,我本地的彩花調和山歌都有腐朽低級趣味資本主義色彩,嚴重侵害了社會主義。而嗩吶就是資產階級復辟的工具,必須全力抹殺。全國都要學唱革命樣榜戲。此時的江長清,心急如焚,是保護,還是銷毀,困擾著他。必須與師傅商議個萬全之策。
夜幕在悄然無聲中降臨,時鐘在滴答聲中度過,雷躍輝在自家禾堂坪來回地踱步。一陣清風拂過,他好像看到了祖師爺雷懷澤對他說:“嗩吶來之不易,要保護嗩吶,”于是雷躍輝對江長青說;“嗩吶是祖師爺血與愛的結晶。保護好應該是我們的共識。你今晚將嗩吶送上老山無人洞藏好,只能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一旦事態緩好,我們再取回。今晚我將自己對面那座沒人住的偏屋燒了,就說嗩吶和彩花調的道具在那里,被燒了,如何。”
雷躍輝用情、用淚保護了嗩吶,一次制約山歌,彩花調、搗毀嗩吶的行動也就不了了之。
圖為嗩吶隊在六?六山歌節活動中演奏登場(楊仕昆攝影)
嗩吶在文藝繁榮中成長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舉國上下各條戰線有條有序進入了發展的軌道,文學藝術也迎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春天。沉寂了十年之久的苗鄉嗩吶,得到了時代的召喚,感受了春天的溫暖。1979年10月,在村支書胡玉元、村團支書戴禮強的組織下,又重新組建了報木坪村嗩吶隊。并由第3代傳承人雷躍輝師傅任老師,開辦了嗩吶速成培訓班。傳藝苗鄉古裝彩花調,當年在七組架橋沖雷春秋結婚之日,成功演奏,好評如潮。
嗩吶沒有失傳,彩花調沒有丟失,山歌仍然在苗胞心中。報木坪民間藝術正是“養在深閨無人識,天生麗質難自棄。”
消息從報木坪傳出,不徑而走,到鄉里,到縣里。縣、鄉領導高度重視,多次親臨報木坪,對嗩吶的傳承發展寄托了厚望。縣文化局原局長江冠齊,縣六?六山歌節總導演,縣文化館館長楊國勝也多次親臨報木坪進行授藝指導,使嗩吶從單一演奏,到鼓樂同奏。如今報木坪村嗩吶隊,無論在苗家小院的紅白喜事場合,還是縣、鄉各類慶典活動演出中,都是缺一不可的當紅名苑。我相信這朵民間藝術之花,一定會長盛不衰,更加嬌艷。
來源:城步融媒體中心
作者:劉湘艷 肖陳剛
編輯:伍玉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