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nput id="kksgo"><source id="kksgo"></source></input>
    <abbr id="kksgo"></abbr>
  • <pre id="kksgo"></pre>
  • <pre id="kksgo"><option id="kksgo"></option></pre>
    <kbd id="kksgo"><table id="kksgo"></table></kbd><samp id="kksgo"><delect id="kksgo"></delect></samp>
    當前位置:

    續寫神奇長安營

    作者:饒興軍 編輯:redcloud 2017-08-29 15:39:42
    —分享—

      這里有見證歷史滄桑、紅軍走向勝利的“侗寨轉運石”, 有歷史上最早的人工古杉群、“中國杉樹王”,有婉轉悠揚的山歌、享譽海內外“六月六山歌節”,有俏天下的貢品蟲茶、香酥可口的油茶,有古色古香、凝聚民族智慧的鼓樓,有依山傍水、重檐飛閣的吊腳樓……長安營向人們展示的就是不一樣的神奇。

      

     長坪長征巖 (饒興軍攝)  

     長坪紅軍紀念碑 (饒興軍攝)  

     長坪紅軍墓 (饒興軍攝)

     

    紅軍長征過長坪

      八十年斗轉星移,有一部英雄史詩依然豪情萬丈;八十年歲月滄桑,有一種偉大精神依然催人奮進。八十年前,那場萬里長征,莊嚴宣告中國共產黨和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八十年后,重溫長征歷史,我們越加感到紅軍將士留下的寶貴財富,散發著穿越時空的光芒。信念踏出的長路,百折不撓,向死而生,像地球的紅飄帶,跋涉在萬水千山;信仰鑄就的豐碑,重若千鈞,玉汝于成,銘刻著光榮夢想,挺起了民族脊梁。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輝煌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的日子里,我帶幾名年輕的記者重走長征路,追尋革命前輩的足跡,聆聽遙遠的歷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我們從紅軍長征爬過的“老山界”經南山牧場沿山路逶迤而下,來到長安營鎮長坪村,村里保存完好的“紅軍墓”、“紅軍橋”、“紅軍亭”、“長征巖”、“紅軍長征烈士紀念碑”等歷史遺址令人肅然起敬。

      那是1934年12月,紅一方面軍第三、五、九軍團從南山下至長安營。10日,第九軍團左路經三浪田、青山口進入通道;右路從長安營經長坪下至大寨、巖寨宿營,次日經六馬、六甲進入通道。紅軍在長安營擊潰了縣保安團和反動民團義勇隊,打擊了一些為富不仁,欺壓百姓的土豪劣紳。紅軍通過長安營時間為三天,紅軍傷病員通過長安營花了半個多月。有十余位紅軍戰士在此犧牲,被老百姓安葬周圍山上。當地至今仍保留著 “只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紅政宣”、“紅軍過瑤山,官恨民心歡,甲戍孟冬月,瑤胞把家還”等數十件革命文物,流傳著許多驚險、曲折、悲壯、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讓人銘記一生。

      長坪村群山環抱,峰巒疊嶂,河流穿村而過,兩岸梯田掛山坡,獨特的田園風光與村民、村落相得益彰。村里80多歲的蒙大爺帶領我們來到東晉時期人工栽培的大片古楓林中,指著當年毛主席座過的“侗寨轉運石”說,1934年12月9日,毛委員率部在長安營休整。毛委員坐在這塊石頭上,猛吸著煙,不時回望擔架上的王稼祥。面對湘桂軍閥圍攻,是北進湘西硬拼?還是避強擊弱進貴州?對紅軍前進的戰略方向進行了反思,形成著名的“通道會議”的思想基礎,為紅軍經長安營到達通道后開辟了一條新的生路。“通道會議”后,紅軍亦逐步擺脫厄運,“侗寨轉運石”由此而來。

      來到15米高的紅軍長征烈士紀念碑前,步子沉重,心更沉重,我又一次經受了心靈的震撼。蒙大爺娓娓講述著,哽咽著,晶瑩的淚水在臉上流淌。我們的熱淚也從眼眶溢出,滾落在雙頰。我想起了毛主席的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想起了一首山歌:“要吃辣椒不怕辣,我當紅軍不怕殺,茅草過火不斷根,春風一吹萬萬千。”我們清掃了紀念碑,并向先烈們充滿崇敬地行了三鞠躬,虔誠地獻上了一支支潔白的花朵。

      蒼松挺立,烈士無名,石碑無聲。這里是多么安寧和平靜,我聽得見自己的心臟在怦怦跳動。從山澗里蜿蜒奔瀉的溪水,仿佛在述說著什么,是的,它告訴了我們許多許多……

      重走長征路,更知要奮蹄。

      

     中國杉樹王  

     杉王庇蔭侗寨 (饒興軍攝)

    長安營古杉群美景  (饒興軍攝)

     

    杉王庇蔭侗寨人

      進入長安營鎮大寨村,一片莽莽蒼蒼、直插藍天的古樹群落吸引了我們的眼球,棵棵干粗枝繁,一共有49棵,絕大多數生長在溪流的沙灘上,也有一些是屹立在小溪的河畔上,它們猶如著綠軍裝的戰士,護衛著這片生它養它的土地,庇蔭侗寨人民的幸福安康。

      村里老支書陽孝金介紹說,這些古杉樹經湖南、安徽、江西三省林學家考證,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高齡了,是東晉時代(公元317—420年)人工所造。這些古杉樹的營造年代比國內林業專家、教授們公認的我國人工營造杉樹始于唐代元和八年(公元813年),還早400多年,將我國人工植杉的歷史向前推移了400多年。

      那棵最大的杉樹,胸徑2.45米,胸圍7.7米,冠幅28米,樹高30多米。經專家鑒定,它是中國目前發現最大的杉樹,比“福建杉樹王”(胸徑1.6米,胸圍5.02米)大40%以上。2010年,國家林業部兩位科學家考證時說,從樹齡和大小來看,應該是“中國杉樹王”,它比遵義市習水縣東皇鎮太平鄉正壩村“中國杉王”(胸徑2.23米、胸圍7.66米)還大。

      一直以來,當地人把它當“神樹”,村子里的人都喜歡在這里祈福。2003年正月初八晚上,一把愚昧的大火還險些讓這株“中國杉樹王”喪了命。當天晚上8時左右,大寨村73歲的楊某,拿蠟燭和紙錢到古杉處祭祖敬神。他將蠟燭點燃安放在已空心可容七八個人的樹蔸內,然后大把大把地燒紙。結果燃著的紙錢隨風沿空心的樹干躥到樹尖,引發樹內大火。大火迅速沿著樹腔壁往上竄,火光照亮了方圓幾里遠的地方。城步縣的消防車趕來了,卻因水壓不足,夠不著樹頂。后來,通過緊急征調通道縣的森林消防車,消防官兵搭著云梯奮戰了4個多小時才將大火撲滅。大火整整燒了39個小時,村民們認為這棵樹肯定活不了了,可沒想到的是,幾年后,古杉樹的樹枝上又重新長出了枝葉,到現依然枝繁葉茂。

      “神樹”不想離開勤勞樸實、熱情好客的侗寨人,它永遠英姿勃發、傲然挺立!“神樹”每年吸引數十萬的游客前來旅游觀光,讓侗寨人依托旅游產業脫貧致富奔小康。

      

     大寨鼓樓 (饒興軍攝)

     

    山歌繞梁千百年

      距縣城64公里的長安營鎮是兩省(湘、桂)三市(桂林、懷化、邵陽)四縣(龍勝、通道、綏寧、城步)的交界處,“古為南楚與百越相交之地,系‘南楚極邊’”。據《城步文史》記載,這里是城步六月六山歌節的發源地。

      明朝正統元年(1436年),橫嶺峒(今長安營鎮)大寨村的侗族領袖蒙能聯合廣西龍勝蒙顧峒的侗、苗同胞揭竿起義,反抗明朝的腐朽統治。天順四年(1460年)農歷六月初六那天,起義軍以唱山歌的形式激勵將士奮勇戰斗并大獲全勝。為了紀念起義軍的壯舉,橫嶺峒的各族人民修建了“天王”廟,將每年的農歷六月六日定為山歌節。每年的這天,人們都要殺豬宰羊祭神,拜祭祖宗,人們還要抬著天王菩薩沿著街道游行,待回到天王廟,便會開始對歌。

      在大寨、長坪、巖寨等村,侗寨鼓樓非常漂亮大氣,這種鼓樓是適應原始的氏族議事制度的需要而產生的,歷史悠久。鼓樓是侗族建筑的最高體現,有樓閣式、室塔式等。因為侗族人喜歡依山傍水建寨子,說是這樣便于人畜來往,在侗鄉最古老的風雨橋邊,我們看到了一座迄今保存較好的巖寨鼓樓,該鼓樓建于清朝嘉慶年間,整座鼓樓都為木質結構,鼓樓的四周檐下置有滿幅“回”字閣和雕花窗,做工精細,生動逼人。后來,當地人又在大寨村修建了一座氣勢磅礴的鼓樓。

      500多年來,鼓樓里山歌不絕。田間地頭唱山歌,紅白喜事唱山歌,飲茶喝酒唱山歌,談情說愛唱山歌……

      隨著“山歌文化”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六月六山歌節”也從長安營移師縣城,并從“城步‘六月六’山歌節”、“中國邵陽‘六月六’山歌節”升格為“中國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節”,成為湖南省四大節慶品牌之一,享譽海內外。

      每年農歷六月初六,長安營各村寨的侗、苗、漢、瑤等各族群眾,以及廣西、通道、綏寧等地的各族客人歌手便會聚集到這些鼓樓里舉行山歌賽。雜花歌、思情歌、古人歌、謎語歌、溜溜歌……唱山、唱水、唱生活、唱愛情,山歌唱不完他們的喜與樂。

    長安蟲茶俏天下

      我在長安營鎮采訪民風民俗時,年輕的副鎮長楊居東倒滿一杯開水,輕輕放入十幾顆蟲茶,蓋好杯蓋遞給我。我打開杯蓋,見蟲茶先飄浮在水面上,慢慢吸足水分,緩緩自旋打轉,并徐徐釋放出一縷縷紅血絲般的茶汁,蜿蜓起伏,飄散水中。一會茶粒緩緩旋轉下沉,猶如裊裊炊煙,輕覆于山嶺溪谷之中,如飛絮彌漫,褐云飄散,煞是好看。幾分鐘后,整杯茶呈清澈透亮的鮮紅褐色。泡出的茶水,香氣四溢,喝上幾口,味道醇香甘甜,清香滿口。

      楊居東幫我找來一本《長安營鄉志》,并介紹了獨特的長安蟲茶。

      相傳,早在漢代初期,苗族先民溯沅江而上定居于橫嶺峒(今長安營鎮)的崇山俊嶺中,成為這里的土著民族。后來,侗、瑤、漢等民族也先后陸續遷至這里定居,組成各民族大家庭。這里雖然山高林密,自然條件差,但植被十分豐富,僅茶葉就有十多個品種。苗族先民從眾多的野生茶葉中篩選出的“斗笠芽”茶葉作為日常生活中飲用的茶葉品種。斗笠芽茶葉屬灌木,耐旱抗寒,再生能力極強,又極抗病蟲害。用斗笠芽茶葉煮成的茶水呈淡黃色,微苦中帶甘甜,夏天放置三五天不變餿、不變質,飲后周身有種清涼感,故又稱苦茶葉。于是,苗族先民們將大量的斗笠芽茶葉采集回家備用,作為防病健身的保健飲料。由于采集過多,每年必有剩余,人們將剩余的陳茶葉堆積于竹簍或木桶內置于閣樓邊,平時只飲用新鮮茶葉。幾年后,人們在清理舊物時,驚訝地發現堆積于竹簍或木桶的陳茶葉不翼而飛,只剩下一堆比油菜籽還小的顆粒于殘枝,還偶爾發現有一種黑色的小蟲子。苗族先民們猜想這肯定是小蟲子啃食了斗笠芽茶葉后排出的蟲屎。有些大膽好奇的苗民便試著將這些蟲屎放置開水中沖泡,發現蟲屎溶化后開水立即變成紅黃色,大膽地試喝后發現不僅無毒、無副作用,還口感好,色味俱佳。這一發現立即在苗民中廣泛傳播,苗、瑤、侗等民族群眾開始有意識地采集大量的斗笠芽茶葉堆積于木桶內并置于閣樓上,讓那些不知名的小蟲子(后研究發現是米縞螟幼蟲,又稱米黑蟲)來幫忙“加工“蟲茶”。久而久之,蟲茶作為一種新型的茶品種秘密地流傳于長安營。

      據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此茶裝籠內,蛀蟲也,取其屎用。”說明三葉蟲茶最早出現在明代初期。清光緒《城步鄉土志》載:“茶有八峒茶,略可采用。亦有茶雖粗惡,置之舊籠,一二年或數年,茶悉化為蟲,余名為蟲茶,收藏耐久,大能消痰順氣。”

      神秘的蟲茶走出苗嶺而出名是在清乾隆五年,粟賢宇、楊清保苗民起義失敗后的那一年。當時,粟賢宇、楊清保舉義旗反抗清廷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被清廷血腥鎮壓后,清廷于乾隆五年在長安坪(今長安營村)設置長安營,移寶慶理瑤同知署至此,常駐旗兵千余人。駐守長安營的旗兵多數是北方人,初到南方不適應亞熱帶的高山氣候,又加上水土不服,大批官兵突患怪病,高燒不退,上吐下瀉,用盡各種藥物總不見好轉,一個多月病死近百人。這種怪病傳染迅速,高燒三五日必定死亡,疑似現代的傷寒。剛埋葬一批,另一批又患病了,軍營中一片恐慌。當地一些好心的苗侗老人擔心這種怪病會蔓延到苗侗民間,又見滿族官兵們十分可憐,于心不忍,于是,他們將民族仇恨埋于心底,用三葉蟲茶泡開水送給患怪病的官兵們喝。病急亂投醫,患怪病的官兵們顧不上那么多,連續喝了幾大杯后竟奇跡般的退燒痊愈,苗侗老人用三葉蟲茶救活了染病的大批滿族旗兵,撲滅了當時的瘟疫,又緩和了民族矛盾,在當地傳為美談。這一重大發現引起了理瑤同知署最高長官的密切關注,于是下令在長安營苗侗民間征集這種不知名卻十分神奇的“仙茶”給廣大官兵作預防藥用,并將三葉蟲茶樣品及奏折用快馬飛報京城。乾隆帝、眾官員及太醫們試飲了這種蟲茶后,覺得口感不錯,色味俱佳,是防治瘟疫的“仙茶”。在眾官員及太醫們的建議下,乾隆帝下旨令長安營每年須送一定數量的三葉蟲茶作為貢品進京供太醫及官員們飲用,直至清宣統元年才停止蟲茶的進貢,長安營三葉蟲茶作為貢品進京前后長達170年。

      為什么清廷官員與太醫們每年要催促長安營多送、快送蟲茶進京?蟲茶含有哪些藥用成份?如今,用現代科學對三葉蟲茶進行生化成份檢測和分析,解開了這個謎。1996年,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第6期《城步三葉蟲茶的生物安全性及其主要化學成份分析》一文中指出,經湖南省防疫站對三葉蟲茶的生物安全性進行了五項重要的生化安全性檢測:一是微核試驗為陰性,AMES試驗為陰性,急性經口毒性試驗屬實際無毒級;二是生物安全性,經湖南省中醫研究所用小白鼠小試及灌胃均未發現死亡;三是經湖南省食品檢測所測定,三葉蟲茶中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和氨基酸三項品質指標都遠遠超過軋制紅碎茶1號的地方標準;四是三葉蟲茶的有毒礦物元素經檢測,實際含鉛量遠遠低于紅茶、綠茶允許的標準;五是三葉蟲茶的營養礦物質元素經湖南省農業大學環保研究室鑒定,三葉蟲茶中含有常規食品及常規茶葉比較缺乏的營養素,如鋅、鈣、鐵等,三葉蟲茶含鈣量為常規茶的2.14倍,氨基酸含量是常規茶的3.5倍,維生素C和氨基酸含量都高于北京紅茶的含量;六是三葉蟲茶的營養成份經湖南省林科院測定,三葉蟲茶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成分,其中含粗蛋白14.05%與18種氨基酸,內含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總量的34.43% ,每一百克還含單寧0.71克、維生素C 15.04毫克。

      有關醫學報告還指出:三葉蟲茶所含的黃酮醇、黃烷酮有降溫瀉火,潔痙瀉下的作用。堅持服用三葉蟲茶能排出體內的毒素,平衡體液和清潔血管與腸道,還可以調節機體的生理功能提高免疫力,增加飲食量,使精神好轉、睡眠轉佳和降低感冒發病率,進而起到抗氧化、防衰老的作用。

      奇特的長安蟲茶引起媒體的關注。2009年,中央電視臺《走進科學》欄目組記者深入長安營采訪、拍攝了專題片《揭秘蟲茶》,宣傳的效應,使長安蟲茶的價格由三五百元一斤上漲到兩千多元一斤,由于產量低,供不應求。接著,湖南衛視《丁點真相》、江西衛視《傳奇故事》分別對長安營蟲茶進行專題報道。

      茶,是親切的知已,默契的知音;茶,是心芳一曲,清韻幽然;茶,是竹翠輕盈,輕盈幽綻。蟲茶的潛移默化讓長安營百姓安居樂業,蟲茶的清香正化作寧靜而美好的煙霧繚繞著長安營這方寶地!

    苗家油茶  (饒興軍攝)

     

    香酥油茶醉迷人

      “籽粒水果滿盤陳,風味油茶更可人。絕億頭綱新焙出,處處苗家雨前春。”這首詩彰顯了城步油茶的獨特風味。

      早在東漢末年,城步苗寨為了防病,形成了喝油茶的習慣。清光緒年間曾有文載:苗人“以凍米雜鹽豉煮之,謂之油茶。”“姜牙蜜餞滿盤陳,風味油茶亦可人。絕億頭綱新焙出,二涼亭子雨前春。”的詩句,描繪了油茶的獨特風味。

      在長安營鎮,每個村寨的人都熱情好客,不管是遠村近鄰,還是生人熟客,只要你踏入農家門,主人便會打油茶相敬。喝油茶的規矩也體現了主人好客,有喝雙杯的習慣,一般要連喝四杯,寓意四季發財,好事成雙。

      《油茶的來歷》中記載:相傳諸葛亮征討孟獲時,孟獲的第八個老婆被殺,其它七個都逃入了深山老林,六個餓死了,有一個爬到一間茅草棚邊,當地人喂了她一碗油茶,才保住了性命。這天正好是農歷三月初三。孟獲這個老婆為感激救命之恩,回家以后便天天打油茶吃,并在每年三月三日舉行油茶會,以示紀念。

      當我們正喝著油茶的時候,一位苗家阿姨講了一個故事:有一位帥小伙看中了苗家姑娘,便叫了媒婆去提親,姑娘給帥小伙親手打出了可口的油茶,可是帥小伙只喝了一碗,姑娘認為不是個好兆頭,于是這門親事也就黃了。由此可見,在農家喝油茶,只能喝雙碗,而且喝的雙數越多,主人就越高興,認為你值得信賴。

      如今,當地人正以各種方式和方法推崇香酥提神的油茶,油茶也將隨著經濟的發展走出鄉間,走出苗鄉。

      

     長坪牧歸 (饒興軍攝)

     

    寶慶二府長安營

      長安營鎮有一座被稱為“寶慶二府”的長安營古城。其所在地長安營村(原名長安坪)雄踞于湘西南、桂西北和黔東南三省交界之地的老山界上,它的東面是高崖聳立,西面是古木參天,南面是川峽當關,北面是巨嶺橫亙。地勢相對平整的長安營村,雖然海拔有1300多米,卻處于崇山險川環抱之中,正是安營屯兵的好處所。

      自古以來,以長安營村為中心,周圍都是湘桂黔三省苗、瑤、侗、壯等少數民族聚居之處,因其天時地利的優勢,也就成為三省少數民族反抗官府、聚義造反的根據地。清乾隆五年(1740),朝廷鎮壓了楊青保、粟賢宇領導的苗民起義后,在長安營村設立軍營,從北方派來旗兵屯駐,同時把設在寶慶府(邵陽古稱)的專門管理湘桂黔三省邊界瑤苗事務的“理瑤同知府”也遷往長安。自此,“寶慶二府——長安營”便正式得名了。

      當時,官府為了防止本地人聚眾造反,強令取消土語,采取“文字獄”的方法,將本地有關書籍全部燒光,強迫從各地征調來的漢人和留下來的土著都跟著旗人學官話,無論是不是旗人的后裔,都要講北方話。現在的長安營村,大人和小孩都能說北京話。

      乾隆八年(1743),清廷撥出專款筑建長安城,在東、西、南三面建造懷德、雄粵、威定三門,城北建有藩楚樓,但不設城門。城墻周長將近三里,城內有街巷八條,路面皆用青石板鋪成,設有游擊將軍署、守備署、把總署、同知署、橫嶺巡檢司署、軍械局、火藥局等機構。城內常年駐守旗兵上千人,連同眷屬及商戶共三千余眾。為了鞏固統治,清廷將此地的少數民族驅趕到廣西,又從四周招集一批漢民來此經營,從而也帶來了先進的文化與技術,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經過長期的營建,140多里的營道使得長安營成為了交通要塞。一時古營道上車轔轔,馬嘯嘯,南北商賈,皆云集于此。據道光版《城步縣志》記載:極盛之時,長安營的常居人口達6000余人,加上流動人口達萬余人。城內有主街道8條,大小寺廟10座,“人群絡繹,香客不絕”,一個閉塞荒涼的彈丸之地,一時成為湘西南的繁華重鎮之一。

      出得古城,自東北二橋跨過護城河,有點將臺、校場坪、跑馬場等練武操兵的場所。在長安營城外四周的高崗上,設有武安堡、武威堡、武定堡,征派旗兵或漢卒世代屯駐,以助長安營之防守。

      為了桎梏屯駐士兵的精神,并教化土著民眾,清廷還在城內及近郊建有關帝廟、文昌廟、天王廟、忠勇寺等寺廟。

      鴉片戰爭后,腐敗的清王朝“家”道中落,對長安營的管治也日趨松馳,難以為繼。宣統二年,長安營被迫裁撤,最后一任游擊關常興即落藉城步。

      民國初年,盤踞在長安營附近一帶的匪首周寶臣趁軍閥混戰之際,占山為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1918年,他率500匪徒竄至長安營,殺人劫財之后,將清王朝苦心經營170多年的長安營付之一炬。一把火,將長安營的風光繁華全都湮滅于歷史的塵埃之中。

      我們來到這里追尋古跡,孤獨的古城墻在茅草中低吟,岌岌可危的游擊署在殘磚斷瓦中顯示出落寞……

      如今,被一把火燒過長安營逐漸地復蘇。高山西紅柿大面積推廣,極目四望,一碧千頃,一派豐收祥和的景象將繁華之后的落寞盡除。在長安營村的街頭,來自廣東、浙江運輸西紅柿的貨車,排成了長龍,一箱箱印有“城步長安營蔬菜基地供應”字樣的“南山頂”牌西紅柿被高價收購。在連片的草山上,一群群牛羊點綴山嵐,好一幅“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

      今天的長安營村,又重新崛起,走向繁華。

    作者:饒興軍

    編輯:redcloud

    閱讀下一篇

    返回城步新聞網首頁
    欧美特黄三级电影aaa免费,亚洲欧洲综合在线,毛片在线免费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第一页
  • 
    
  • <input id="kksgo"><source id="kksgo"></source></input>
    <abbr id="kksgo"></abbr>
  • <pre id="kksgo"></pre>
  • <pre id="kksgo"><option id="kksgo"></option></pre>
    <kbd id="kksgo"><table id="kksgo"></table></kbd><samp id="kksgo"><delect id="kksgo"></delect></sam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打开双腿让我进挺完整篇| 美女羞羞喷液视频免费| 欧美国产激情18| 国产精品高清尿小便嘘嘘|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美女露隐私全部免费直播| 我和室友香蕉第二部分| 四虎影视在线影院www| 中文字幕无码无码专区| 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 我与白丝同桌的故事h文| 啊灬啊灬别停啊灬用力| 一本大道道无香蕉综合在线| 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夫妇交换性三中文字幕| 产国语一级特黄aa大片| 999国产精品999久久久久久| 污污视频免费看|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一区| 亚洲国产欧美另类va在线观看 | 在线果冻传媒星空无限传媒| 亚洲精品国产国语|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欧美性videos高清精品| 国产日韩亚洲欧美| 久久久不卡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美女张开腿让男人桶的动态图 | 美女和男生一起差差差| 巨胸狂喷奶水视频www网站免费|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图图等你|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满| 久久综合色婷婷| 色综合综合色综合色综合| 性欧美16sex性高清播放| 亚洲黄网在线观看| 最新jizz欧美| 日本xxxx69| 全彩福利本子h全彩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