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苗鄉的白云洞,位于縣城的東南隅,距城區中心1.5公里,是湘桂越城嶺國際旅游的樞紐景區,為城步古八景之首。
白云洞是一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由于每到秋冬時節,洞中常有白霧升華,狀如樵夫炊煙,故名白云洞,昔稱“白云樵隱”。白云洞洞腔最高處48米,最大洞廳4200平方米,洞道幽深,玲瓏秀雅,景觀奇美,氣象萬千,或如天宮瑤池、或如仙山瓊閣、或如美女神童、或如飛禽走獸,千姿百態,惟妙惟肖,形成一個迷宮式的地下溶洞世界,電影《炎帝傳奇》曾在此拍攝外景。溶洞上下共六層,洞內有上下兩條河流。據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會要》記載:漢代時有一狐精化為美女在此與樵夫劉海相戀,幾經周折,最終結為夫妻隱居洞內,湖南有名的花鼓戲《劉海砍樵》的故事即淵源于此。又傳說有一神仙在十萬古田耕田,誤聽鼓鳴而提前放牛回家吃飯,仙牛偷閑出走,躲進洞內,因迷戀洞中美景而長期賦居于此,后幻化為石牛,故該洞又名石牛洞。

洞外,明朝建有白云庵,清朝乾隆年間建有白云書院、魁星閣等,曾聲名遠播的白云寺與白云書院毀于清末戰火。1998年重建了白云寺院。
洞前廳石壁上“白云洞”三個字,遠看是個“白”字,近看是個“洞”字,而“云”字縹緲不定,意趣天成。
洞內景觀可概括為“三界一特點”,“三界”即動物世界、海底世界、天堂世界,“一特點”即成雙成對的特征:有兩個觀音菩薩、兩扇財福門、上下兩條河、黑白雙塔、兩個千年河蛙……
進入白云洞的第一層是蓮花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讀易"二字。傳說清朝嘉慶年間有一個叫陳玉垣的知縣,迷上了《易經》,書中有很多難懂的問題,讓他左思右想也不得其解,有一天,他帶著書來到洞內這個蓮花廳,精心一看,很多問題迎刃而解,欣喜極至,命人在石壁上刻寫了“易讀”兩字。蓮花廳幾乎全是動物,亦叫動物世界,有石獅守門、雙蛇追青蛙、萬年烏龜、四牛拱璧、孔雀含珠、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游白云洞,是先下六層,從動物世界到海底世界,再上六層,從海底世界到天堂世界,最后返回凡界人間。從蓮花廳往下走,就是第二層“福壽堂”。“福壽堂”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繁體“壽”字,這個“壽”字長1.3米、寬0.9米,巧奪天工,天然生成,天下一絕。“壽”字上面還有一個“大壽星”,胡子就有一米多長。壽星對面有春蠶吐絲織布圖,還有一只已燃燒了一半的蠟燭。壽星旁邊有一株迎客松,迎客松上面有一只倒掛的蝙蝠,這蝙蝠棲息在這福壽之地,寓意“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從福壽堂往下走就是長壽廳,廳內因有一只萬年烏龜而得名。傳說這只烏龜在此修煉了千年,正準備位例仙班,因不答應成為觀音的坐騎,而被壓在此處。第四層是百鳥群飛,孔雀開屏。第五層要過兩扇門,一扇是福門,一扇是財門,過了兩扇門后,便可看到一幅龍鳳呈祥圖和黑白雙塔,奇怪的是白色的塔生長在黑色的巖石上,黑色的塔生長在白色的巖石上。最下面的第六層是陰河,也就是海底世界,要乘坐小船才能渡過。這里的水清涼碧透,潺潺有聲,深不可測,魚游蝦戲,左環右繞,別有奇趣,蕩舟其間,使人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之感。渡船上岸后,就步入了去天堂的征途,也就是上六層開始了。首先得走過132 丘石田才能到達廣寒宮。廣寒宮內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嫦娥翩翩起舞的石乳像。之后就是過天橋爬天梯,去南天門。進入南天門,一邊有千年靈芝,一邊有七仙女端繡花盤。走過南天門,就是八百羅漢殿,也就是天堂世界了。八百羅漢殿內的羅漢有站著的、有蹲著的、有坐著的、有聊天的、有唱歌的、有吹笛的……在八百羅漢殿里最珍貴的要數石頂上無數的鵝管石了,那些鵝管石像喝飲料的吸管,也像冬天雪地里的冰吊,它們中空外直,非常薄、非常脆,用手輕輕一碰,就會碰斷。“石頭會開花”在白云洞內確實存在,那些像牛毛、像松針、像海底珊瑚白色的物體,正是石花,石花是鵝管石的雛形,經若干年的發展變化,石花就長成了鵝管石。據專家測算,這些鵝管石,每100年才長一厘米。
游完白云洞的動物世界、海底世界、天堂世界返回現實世界時,讓人頓感“彎彎曲曲神仙路,逶逶迤迤地下河,層層疊疊奇妙景,傻傻乎乎水中魚,神神秘秘洞間霧,飄飄渺渺白云煙,熙熙攘攘游人醉,恍恍惚惚疑是仙”的詩情畫意。
(2009.12.10.刊發在邵陽日報)
作者:饒興軍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