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峰,群山巍峨,讓人敬仰;
三十六峰,峰巒迭障,令人陶醉;
三十六峰,氤氳山氣,憾人心弦。
然而,只要你用心,就可以發現三十六峰還有許許多多值得你為之流連忘返的景和物,比如那水、那云、那霧,還有那漫山遍野的翠竹——碧濤起伏,綿延如海,步移景換。
花開燦爛期卻短,竹展翠綠景更長。三十六峰的竹,種類繁多,面積有數萬公頃,它們或與石為伍,或與樹為伴,或簇溪而成,千姿百態,蔥蔥翠翠。
在我眼中,三十六峰的竹,是畫,更是詩。
初夏的某天,與幾個朋友走山路爬三十六峰,當我看見路旁微微彎垂的翠竹時,沒想到腦海里很快就會涌現出了徐志摩的詩句“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站在高高的山崗上,放眼翠綠的竹海,一股清新之氣瞬間會浸透到我的心肺,更有綠色畫意占據了我的眼簾。穿行在茂密的竹林,我忽發奇想:若能穿越時空,會不會在此邂逅魏末晉初的“竹林七賢”?因為不佞覺得,在當今這個浮躁的年代,我們太需要一份心靈的寧靜與灑脫了!意念至此,我的視野忽然展現出一間簡樸的隱士茅屋,竹籬草舍,就在這三十六峰寧靜僻遠的竹林溪畔。一位高士正倚枕而坐,一邊傾聽著風聲、鳥鳴、流水,一邊撫弄著膝上平放的修長的古琴。曲子似《高山流水》,琴聲悠揚,如淙淙溪流,漸漸將我的心田浸潤透,教我立于不遠處,忘了時間,忘了憂愁。因此,恨不得在追隨高士此結廬而居,遠離塵囂,以期良友,就像宋代杜小山《寒夜》詩所言:“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在竹林里審視一根根翠竹,我赫然發現它們的站姿一致,它們的目光一致,它們的本色也一致。想到這山上的草木,大多春夏茂盛而秋冬枯萎,只有這漫山的竹子能四季常青,象征著一種蓬勃生命。
或許,這就是竹的家族,這就是竹的團隊,這就是竹的胸襟,這就是竹的禪意。
是的。無論你來自何處,無論你身為何人,只要你到了三十六峰,到了這竹林里,你的心里就會頓生一份平和。透過竹葉的間隙,仰望陽光,呼吸雨露,你就會在不經意中忽然感受到竹子帶來的驚喜,感受到竹節的內涵,聆聽到竹海的音韻。竹葉青黃交替,教會你如何取舍。也只有懂得了取舍,你才會在花開花落與四季替換間感受到人生的愜意與悠然。
大千世界,萬物皆有靈性,生命來之于塵土,又復歸于塵土。佛家對幸福的釋義是:幸福是一叢竹。指的是竹的清高、竹的虛心、竹的雅致、竹的實用性。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竹的平淡和虛無。而這一切,三十六峰的翠竹早已囊括,并默默啟迪于我。站在竹林邊,俯瞰跟前的汩汩溪流,想起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各種坎坷,就會有一種頓悟:人生一世,名利似落葉,如流水,最重要的莫過于竹綠般的身體健康。
作者:饒興軍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