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饒興軍


“姜牙密餞滿盤陳,風味油茶亦可人。絕憶頭綱新焙出,二涼亭子雨前春。”這首詩描繪了城步油茶的獨特風味。
在城步苗鄉,苗家人熱情好客,不管是遠村近鄰,還是生人熟客,只要你踏入苗家吊腳樓,主人便會打油茶相敬。
早在東漢末年,城步苗寨為了防病,形成了喝油茶的習慣。清光緒年間《靖州鄉土志》載:苗人“以凍米雜鹽豉煮之,謂之油茶”。
城步苗族稱茶為“槚”(讀jiǎ茶葉樹的古稱),稱喝油茶為“茹盧賈”,與《爾雅》書中的“苦茶”的解釋完全一致,說明城步苗鄉油茶自后漢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城步苗族先民的居住環境山高水冷,氣候嚴寒,蠻煙瘴氣和毒蛇蚊蟲橫行。在缺醫少藥的古代,為了本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他們只好靠多飲茶、喝濃茶抵御蠻煙瘴氣,防治疾病。但過多的喝濃茶對身體反而不適。于是,他們試行在茶湯中加入苡米、薯片、苞谷米等雜糧和調味品,既能預防疾病,又能充饑解渴,于是便形成“油茶”的雛形。到了明代已基本形成較正規的油茶。
制作茶料與打油茶,一般有五道工序:一是做陰米,先把糯米浸脹,然后用甑蒸熟,曬干或陰干,用碓舂扁,陰米即成。二是做茶葉餅,春天,茶樹吐出新芽,把茶葉從山中采回,放在開水鍋里燙一滾,舀出來,澆上米湯水,捏成餅狀,曬干即成茶葉餅。三是炒主料,架上鍋,放油炒陰米至酥脆,又將黃豆、花生等原料炒熟用油炸脆,并備好煮熟的粑粑崽,或玉米等。四是將茶葉餅置鍋中加水煮沸,用瓢將茶葉撈出,用擂缽擂爛,再倒入鍋中煮成濃茶汁,撈出渣宰,加放油、鹽,佐以擂碎的大蒜、生姜、辣椒等制成茶湯。五是按照喝茶人數,在茶盤中擺好茶碗,將油炸和炒熟的各種原料分放碗中,沖入滾沸的茶湯,撒上蔥、胡椒粉等佐料即成。油茶具有香、咸、苦、辣、甘等味,清晨喝它可充饑解渴,晚上喝它可提精養神;炎夏喝它能消暑解熱,嚴冬喝它能祛濕去寒;勞動前喝它可添勁耐勞,勞動中喝它可輕身松氣,勞動后喝它可消除疲勞。
苗族同胞在各種紅白喜事、重大節慶活動中常舉行油茶宴。苗族民間在聚親嫁女等喜慶活動中仍然用油茶原料作彩禮,新媳婦“回門”時,婆家必須打發一擔高質量的油茶原料回娘家打油茶招待客人,讓大家共同分享喜慶氣氛。
1964年,當地文藝工作者根據苗家油茶的制作和待客風俗,創作了油茶舞《油茶獻給毛主席》,參加北京舉辦的全國少數民族業余文藝觀摩演出,受到中央領導和廣大觀眾的贊揚。其中“姑娘巧手打油茶,水甜茶香遍苗家,金懷玉缽捧在手,敬向毛主席獻油茶”的歌詞被《人民日報》等多種報刊登載,傳遍全國。
食用城步苗鄉油茶別有情趣,苗鄉人民喝油茶的“茶規”自古以來就是每次四杯,時代不同,其文化內涵也不同。過去的文化內涵是:一杯茶天地(天降雨露,滋潤萬物;地載生靈,賴以生存),二杯謝祖宗(苗族先民發明的油茶能驅蠻煙瘴氣,使苗族子民能代代繁衍),三杯交朋友(只要客人喝了油茶,主客雙方永遠是朋友),四杯保健康(飯前四杯茶,郎中餓得爬;天天喝油茶包你身如藥樹,百病不生)。隨著時代的前進,如今每杯油茶又寓以一層新意:一杯發財茶,二杯福壽茶,三杯康泰茶,四杯喜慶茶。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一碗強盜、二碗賊、三碗四碗才是客,意寓是要客人多喝幾碗才體現主人的誠意。凡到苗鄉作客的來賓,原則上必須喝完四杯油茶,若萬一喝不完,可向主人解釋,主人并不見怪。
2013年,我陪同中央電視臺記者在丹口鎮采訪的時候,一位苗家阿姨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有一位帥小伙看中了苗家姑娘,便叫了媒婆去提親,姑娘給帥小伙親手打出了可口的油茶,可是帥小伙只喝了一碗,姑娘認為不是個好兆頭,于是這門親事也就黃了。由此可見,在苗家喝油茶,只能喝雙碗,而且喝的雙數越多,主人就越高興,認為你值得信賴。凡到城步的外地人,都以喝油茶為快,因此名聲遠揚。
如今,苗鄉人民以各種方式和方法推崇油茶。一些有經濟頭腦的苗家婦女將油茶打入長沙、廣東、北京等市場,開辦的油茶店生意興隆。城步油茶也將隨著全域旅游的發展走出苗鄉、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作者:饒興軍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