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張植華(右一)調研竹產業發展情況
圖為張植華深入基層一線傾聽老百姓心聲
在湘西南邊陲的城步苗族自治縣,有一個美麗的村莊——蘭蓉鄉水源村。這里兩山夾峙,苗族特色濃郁,是市級同心美麗鄉村、市同心工程示范村以及民族團結進步模范村。而引領這個村莊不斷發展進步的,正是縣人大代表、水源村黨支部書記張植華。
張植華時刻銘記 “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 的莊嚴使命,堅持深入基層一線,廣泛傾聽老百姓的心聲。在關乎村民切身利益的醫療保障問題上,他積極奔走,推動相關政策落實;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更是成果斐然。他帶領村民硬化主道 13.6 公里,讓出行變得更加便捷;新建三座橋梁,打通了村莊與外界的連接要道;新修河堤 2300 米,保障了村莊的防洪安全;新建文化長廊、古樹公園、白鷺觀光亭游步道等,豐富了村民的休閑生活。同時,他對產業發展進行長遠規劃,用心收集民意,全力為村民謀福祉,成為了村民與政府之間的堅實橋梁。
水源村有著獨特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海拔800米以上,地下水源豐富,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十分適宜種植苗香梨。多年來,在鄉村兩級政府的努力下,苗香梨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張植華深知產業發展對于村莊的重要性,在苗鄉梨產業升級過程中,他積極推動,通過“黨建+社會資本合作”的新模式,成功將苗香梨改良為秋月梨。如今,水源村的秋月梨已初具規模,去年產量達8-10萬斤,今年預計可達15-20萬斤。
然而,產業發展并非一帆風順。隨著秋月梨產量的增加,冷庫冷鏈儲存問題成為了制約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現在我們面臨著冷庫冷鏈的儲存問題,今年的兩會我打算積極向上面反映,希望能夠在上級的支持下,完善蘭蓉鄉秋月梨一條龍服務,打造好冷庫冷鏈。”張植華說。
除了秋月梨產業,張植華還積極推動其他產業的發展。1000多平方米的楠竹制品加工幫扶車間正在建設中,這將有效盤活楠竹資源,提升楠竹附加值。200多畝的茄子種植基地,帶動了30多人就業,每年創收超過18萬。這些產業的發展,吸引了許多在外務工的年輕人回鄉創就業,形成了產業與人才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
在推動產業發展的同時,張植華也十分注重村莊的文化建設。水源村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苗拳、苗獅等異彩紛呈。張植華積極推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讓古老的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張植華以實際行動踐行著人大代表的職責,為水源村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在他的帶領下,水源村正朝著村美民富產業興的美好未來努力奮進。
來源:城步融媒體中心
作者:劉平甫
編輯:伍玉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