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新聞網4月29日訊(通訊員 蔣俊)今年以來,西巖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農業穩鎮、商貿活鎮、產業富鎮、城建擴鎮”的發展思路和“打造湘桂邊貿第一鎮”的發展目標,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搭建“黨建引領+”平臺,以春耕生產、集體經濟、人居環境、鄉風文明、基層治理為抓手,拿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干勁,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滿意度,推動鄉村振興工作邁上新臺階。
黨建引領+春耕生產,讓糧袋“鼓”起來。該鎮把糧食生產安全工作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堅持早謀劃、早部署,及時召開春耕備耕工作部署會,對春耕備耕及耕地保護等工作進行詳細安排。鎮農業服務中心組織全體工作人員分批次深入田間地頭,對26個村(社區)種植情況開展“拉網式”排查摸底,并通過宣傳春耕生產知識以及各類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檢查轄區水利設施,清理渠道、詳細講解農機具檢修時常見問題及檢修注意事項等措施,為全面保障糧食安全、助力農民穩產增收提供堅實的保障。同時,利用“多彩西巖”微信公眾號、微信群、“村村響”廣播等,播放號召春耕備耕宣傳音頻,推送農作物種植小知識及病蟲防范注意事項,引導群眾正確春耕備耕,抓好農作物田間管理,保障農作物存活率,增加生產率。
黨建引領+集體經濟,讓村民“富”起來。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著力打造“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建成優質水稻、精細蔬菜、優質生豬和特色油茶林等區域優勢明顯的特色農業生產基地,打造3個高標準雜交水稻種植示范片;利用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駐村幫扶優勢,在永豐村打造竹制初成品加工基地,實現村集體經濟年增收8萬元,解決村民固定與臨時就業崗位50余個;打造資江村荷花基地,種植荷花近千余畝,為村集體經濟年均增加約10萬元,同時吸納周邊80個農戶就業(其中吸納脫貧勞動力人數31人),為村民年均增收1.8萬元;因地制宜發展水稻、油茶林等種植,陳石村油茶林產業形成近千畝的規模,為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約5萬元;聯塘村、小石村充分利用空余土地新建500平方光伏發電,為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6萬元,穩步推進永豐村、三水村、資江村、資水村、落水村等光伏發電產業。
黨建引領+人居環境,讓村莊“靚”起來。以“單點發力、全線推進、整體提升”為抓手,以動員全民參與為根本出發點,充分發揮鄉村兩級各支力量,結合主題黨日、“三會一課”等形式參與到人居環境整治活動中去,形成黨群齊心、上下聯動的改善人居環境良好氛圍。2023年以來組織駐村干部、志愿者和社區工作人員深入到群眾家中開展街道隨訪、入戶宣傳、問卷調查和聽取意見建議,共入戶1000余戶,發放宣傳資料20000份,收集到群眾各類意見建議100余條;加大資金投入,制作安裝創文創衛大型宣傳橫幅4條,宣傳專欄2個,道旗15對,戶外大型宣傳標語2條,垃圾分類收集亭4座,更換宣傳欄12面,對文化活動中心進行重新設計維修,發揮其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移風易俗等作用;組織開展愛國衛生運動8次,環境衛生整治集中行動60余次。
黨建引領+鄉風文明,讓面貌“新”起來。該鎮充分利用黨員志愿服務隊示范引領作用,依托黨員活動室、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村級黨群服務中心等積極開展豐富多樣、內容健康向上的群眾性文化活動,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浸入式開展文明新風和傳統文化特色教育,堅定文化自信,匯聚奮進力量。同時,引導26個村(社區)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真正讓法律知識“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切實提升群眾法律意識,營造健康和諧、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讓滿意度“高”起來。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按照“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網格化管理機制,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原則,健全權責明晰、分層級管理的工作模式,壓緊壓實工作責任,通過調整訴調對接、檢調對接、公調對接、訪調對接等“分散調解”為“一站調解”,做到“部門聯動、能調則調,應調盡調”。通過堅持普遍排查和重點排查、日常排查與集中排查相結合,切實把排查作為一項基礎性、常態化工作,采取“滾動式”“拉網式”“過濾式”排查方式,圍繞重點人員、重點領域、重點案件進行重點排查,及時發現矛盾糾紛風險隱患,逐一登記,逐件核實,建立臺賬,分析研判,一事一調,一人一策制定調處方案,明確調處措施和化解期限,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為西巖社會和諧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來源:城步融媒體中心
作者:蔣俊
編輯:伍玉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