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團隊成員觀摩學習油茶制作過程
城步新聞網7月22日訊(通訊員 劉嬌麗 項妍 牛彤羽)城步油茶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濃厚,是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為全面學習城步油茶文化,助推蓬瀛村油茶文化傳播,7月18日,湖南科技大學“數夢空間志愿服務隊”前往村民堯奶奶家開展油茶文化調研活動。
油茶醇香,苗韻悠長。“以凍米雜鹽豉煮之,謂之油茶。”油茶,苗語稱“路大”,起源于三國時期,以澀、香、甜、脆風味獨步食林。油茶由三大成分組成,以峒茶葉熬制的湯汁為底湯,以陰米、花生、玉米等為主料,以生姜、胡椒、蔥、蒜等為配料。苗家油茶,古來多妙用,飲能生津止渴,提振精神;食可代飯解饑,充當主食;醫則祛濕散寒、驅瘴除癘。
油茶古藝,薪火相傳。一捆木柴,一只茶簍,一把湯勺,兩口鐵鍋,古樸的吊腳樓中,熊熊燃燒的柴火,空氣中彌漫著綿綿的油茶香。火爐旁,團隊成員在85歲堯奶奶的指導下,對油茶的制作過程進行觀摩學習,深刻體悟油茶這一技藝背后的千年文化底蘊。“油茶是城步苗鄉世代相傳的古藝,其制作過程分為五步,一是制陰米,糯米浸泡、蒸熟、曬干或烘干;二是做茶餅,春夏采新茶,煮后加米湯捏餅曬干;三是炒主料,陰米炒焦黃,黃豆、花生炸香脆,糍粑煎軟糯;四是煮茶湯,茶餅煮水,撈茶搗爛,再煮成濃茶汁,加調料;五是沖泡撒料,將主料分放于碗中,沖入茶湯,撒香料。”堯奶奶向團隊成員介紹道。
油茶細酌,文化深諳。一碗碗色香俱全的油茶,是團隊成員技藝研習的生動寫照,更是專屬于城步苗鄉的文化魅力。團隊成員一同品嘗了苗家特色美食。“一杯苦,二杯澀,三杯四杯最好呷。在三四杯后,油茶湯的本味才顯現出來。在當地,男婚女嫁、新居喬遷、民俗節日等大型活動都離不開油茶。”村干部楊主任娓娓道來。此番下來,團隊成員們不僅親身體驗了油茶的制作過程,而且更深刻領悟了油茶文化。
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有義務和責任去肩負起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油茶文化技藝,既是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是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
來源:城步融媒體中心
作者:劉嬌麗 項妍 牛彤羽
編輯:伍玉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