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新聞網11月1日訊(通訊員 王祥輝 王海霞)10月31日,城步苗學會在白毛坪鎮卡田村召開慶鼓堂文化傳承專題座談會。縣苗學會會長吳揚勛、副會長肖祥海和部分苗學會會員與卡田村村支兩委、慶鼓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及部分演藝人員參加座談會。
圖為座談會現場
座談會上,首先聽取了慶鼓堂傳承人羅世毅關于卡田慶鼓堂近年來的傳承情況。縣委組織部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和慶鼓堂文化傳承人廖廷龍、羅世龍、張華、羅才學、羅仕榮等就慶鼓堂文化在傳承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存在的不足、如何完善等方面建言獻策;苗學會會員張世根等對慶鼓堂文化傳承工作先后做了建議性發言。
會上,苗學會會長吳揚勛表示,將繼續發揚無私奉獻的精神,克服困難,順應大勢,促進慶鼓堂文化傳承;進一步爭取黨委政府的支持,組織專門班子深度開發整理慶鼓堂文化,加快慶鼓堂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提級,著力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品牌,以慶鼓堂文化傳承深度融合旅游產業,促進卡田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
據悉,卡田慶鼓堂起源于元末明初,發端于城步攔牛峒卡田苗寨借助于宗教的名義和特殊的祭祀形式來達到苗家人祈盼年年歲歲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富貴平安的目的,是民族特色、文化內涵豐富的一種民間酬神還愿式祭祀和豐收慶典活動。“慶鼓堂”以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色鮮明聞名遐邇。它是一部研究和傳承苗族歷史文化生活習俗的“百科全書”,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極高的民族學、民俗學、文藝學研究價值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發展價值,因此,2014年“慶鼓堂”被列入邵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圖為卡田慶鼓堂參加城步首屆桃花節演出
縣委黨校駐村工作隊在卡田村開展鄉村振興工作期間,以黨建引領促民族團結,以文化振興促產業興旺,積極弘揚慶鼓堂這一特色民俗文化,慶鼓堂文化內涵得到進一步提升。2021年,工作隊邀請省內詩詞、楹聯名家張正清、鄒宗德等為卡田慶鼓堂擬寫楹聯,將楹聯用橡木雕刻懸掛于慶鼓堂文化中心牌樓及戲臺內外;2022年,構思了苗王蚩尤和五谷大王作為慶鼓堂圖騰,邀請邵陽市墻繪壁畫名家設計了慶鼓堂大型畫像,繪制于慶鼓堂戲臺中央和卡田要道的顯要位置;慶鼓堂戲臺的出口的墻腳畫有左青龍,右白虎,戲臺周圍的墻頭畫像以12生肖作為圖騰,改變了慶鼓堂“戴帽穿衣沒穿鞋”的印象,增強了慶鼓堂的神秘色彩。同時,舉辦苗歌演唱培訓和儺戲演唱培訓,爭取資金更換了演員服裝,維修了鬼板、燈牌、法器等部分道具,在慶鼔堂傳習中心安裝了電子顯示屏,用于演唱歌詞大意的配套演示,便于觀眾領會慶鼓堂演唱內容。
圖為部分與會人員合影
2022年4月,工作隊創作腳本制作了《美麗神奇的卡田》專題宣傳片,在商務部定點幫扶聯合鄉村振興整村推進示范創建項目評審會上受到了廣泛好評。今年“七一”前夕,白毛坪鎮黨委、政府聯合白毛坪鎮機關黨支部、和平村黨支部、大陽村黨支部、卡田村黨支部開展“支部聯建促交流,凝心聚力謀發展”的慶“七一”暨“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將慶鼓堂作為專題演出節目,成功打造了白毛坪鎮和平村-大陽村-卡田村-勝利村為主線的“支部聯建+鄉村振興+非遺”研學基地,來自湖南商會的長沙客人現場觀摩了慶鼓堂表演。為解決慶鼓堂表演時交通擁堵的問題,縣委組織部駐村工作隊協同村兩委爭取項目、資金,拉通了高標準農田改造時修筑的“斷頭路”,方便了慶鼓堂活動時的車輛環流。
來源:城步融媒體中心
作者:王祥輝 王海霞
編輯:伍玉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