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綱簡介
楊繼綱,1983年12月出生,現為湖南省邵陽市油畫協會理事,湖南省油畫學會會員。
1983年出生于城步苗族自治縣2002年考入中國美術學院。
2003年中國美術學院油畫寫生展獲優秀獎。
2004年中國美術學院素描大賽獲三等獎。
2006年畢業創作油畫<缺口>獲中國美院畢業創作最高獎"學院獎"。
2006年10月油畫<缺口2>獲首屆中國百家金陵油畫大展金獎,并被江蘇美術館永久收藏。
2008年受邀參加"陳西川師生作品展"長沙同年《缺口2》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
2009年油畫《家書》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湖南省展獲優秀獎。
2009年10月受邀參加今日美術館陳丹青,方力鈞---中國當代藝術高級研修班”。
2011年油畫《鐘聲回蕩》入選湖南首屆青年油畫展。
2011年油畫《缺口2》在法國盧浮宮展出。
2016年赴俄羅斯學習交流。
火塘——溫·度 系列作品欣賞
作品欣賞
生生不熄
楊繼綱
每個人都會有一個辭別或歸來的生身之地。我的那片生身之地深藏在湘西南的大山之中,與廣西接壤、離貴州也不遠,這里世居著一個古老的民族——苗族。
這里種植了我美好的童年。
我出生在湘西南邊遠山區的苗寨里(編者注:湖南省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小時候是沒有“邊遠山區”這個認知的。這得益于山民的純樸和親人的呵護,讓我的童年充滿了幸福的色彩,從沒去想那山外的世界。
因為地處偏僻又有大山阻隔,交通十分不便利。在經濟落后的年代讀書考出去,成了山村人改變命運的唯一選擇。17歲那年的一個午夜,我背上行囊趕上縣里去往省城的唯一一趟班車,離開了大山。一一個小時后到達省城長沙。從此很少回過家,每次回家也是匆匆兩三天就回歸大都市。
十多年來在全國各地奔波早已模糊了故鄉的模樣。2015年隨省畫院去吉首夯沙苗寨寫生,在苗寨里看到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沒有灶臺的火塘,三腳的青嘎,柴火的香味……我聞到了故鄉的味道!她像磁鐵一樣牽引著我。
在以后的日子里,時常會想起我那遙遠的故鄉,那層層連綿不斷的大山,那大山深處的苗寨,想起火塘,想起奶奶。
查縣志才知道我們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是解放后全國實行自治的五個苗族自治縣之一。奶奶的故鄉在大山深處,歷史上屬于生苗區。
奶奶從大山里嫁出來給獨苗的爺爺生了6個子女,因為跟山外人的生活習慣以及性格的一些差異,使得她很容易感到孤獨。她經常給我講山里的故事,每年都要帶上我回大山深處的娘家住上個把兩個月的。
每次回大山里,奶奶都會帶上我,可能因為我是長孫。那年代女子為一獨苗家庭延續香火,還生了六個子女,現在又有了孫子是一件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
那山好高好大 ,一座連著一座。班車送到山腳下,后面的山路全靠走了。我那雙小腳丫走得生疼,奶奶像是感覺不到累似的一路走一路給我講山里好吃的……各種能讓我忘記腳疼的事情。
這一招是能湊效的,可是持續不了多久,我就實在是走不動了。有好幾次確實走哭了,她就只好背著我走。
那時候大山里很多寨子是沒通電的,晚上點煤油燈或是松油枝,兩種氣味我都愛聞。天還沒黑,住不遠的親戚都趕過來看看奶奶和她帶進山來的大孫子,她們的話有時講快一點我還聽不懂。
大家圍著火塘喝油茶拉家常,有時又低聲地哼著什么。高興處拿出米酒在青嘎上熱好后大碗大碗地喝,唱著當時我覺得挺難聽的山歌。
而我大多時候著迷火塘里跳動的火苗,在山外面小孩子玩火是要被的,在這里我可以盡情地玩,可能是享有某種特權。
奶奶已經去世多年,我也好多年沒去過那大山深處的寨子。現在很多山里人都搬出山外住了,很多的寨子已經消失在森林里。
按照我們苗族的信仰,一個人去世之后是回歸了祖山,回到世世代代的祖先那里。奶奶已經回到了她的祖山,坐在火塘邊唱著那我一直沒聽懂的山歌。(轉自邵陽文藝評論微信公眾號)
來源:城步融媒體中心
編輯:伍玉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