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是粽葉哥是繩,粽子飄香心連心。苗鄉(xiāng)處處歌聲起,情歌唱給心上人”。
“白云湖邊棕葉青,阿哥劃船到湖心。有心等妹來采摘,唱支山歌表衷情”。
進入農歷五月,城步苗家山寨處處山歌嘹亮,粽香情濃,沉浸在端午佳節(jié)的籌備和歡慶之中,曬糯谷、舂糯米、摘棕葉、包粽粑、殺雞鴨、宰豬羊、請客送節(jié)······直到五月十五,將端午節(jié)活動推向高潮。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jié)日——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重午節(jié)、五月節(jié)等。端午節(jié)歷史悠久,相傳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而設的節(jié)日。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qū)祭祀龍圖騰的日子,也是人們驅瘟避疫、祈求健康的時光。
端午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jié)日。如今,端午節(jié)是我國法定節(jié)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就漢族而言,千載傳承端午節(jié)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賽龍舟的濃郁古俗。
而苗族同胞過端午,除與漢族習俗大體相同外,還傳流有自己民族獨特風情的端午古俗。
城步苗族的“小端午”“大端午”
城步苗胞將端午節(jié)分為“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即五月初五,“大端午”是五月十五,又稱“大十五”。
在苗族地區(qū),先前“大端午”的氣氛濃于“小端午”,“大十五”才是“正端午”。如今,五月初五是國家法定節(jié)日了,人們才普遍盛行過“小端午”。
每到“大端午”這一天,苗族同胞普遍將已出嫁的女兒接回家過節(jié),女兒女婿將父母親接去過節(jié)更好,那是孝心和親情的體現。“大十五”這天要殺雞宰鴨,團寨則殺肥豬宰牛羊,呷“新鮮肉”慶賀。晚宴要吃粽粑,飲雄黃酒。家家懸掛菖蒲和艾葉,以防毒蛇蜈蚣蚊蠅入室。粽粑種類繁多,形有羊角粽、秤砣粽、枕頭粽,餡有紅豆粽、花生粽、蜜棗粽、臘肉粽,五花八門、各具口味。時至端午,當年喂養(yǎng)的“頭暑鴨”已經長大,自種的青椒也可摘吃了,將“頭暑鴨”和青椒炒成“血漿鴨”,加生姜甜酒,香甜鮮嫩,可口爽人。一口米酒一口鴨肉,連骨嚼食,正是苗胞吃“端午鴨”“呷鴨冒吐骨”的最高食界。這道菜是端午節(jié)必上的“特色菜”,也是各地苗鄉(xiāng)的傳統美食。
苗胞還有“大十五送節(jié)”的習俗。這一天,已訂婚而未婚的苗族青年,要帶上特殊禮物去準岳父母家“送節(jié)”,粽粑四十八個,豬肉四至八斤,鹽(紅)糖四斤,雞一只,鴨一只,米酒十斤,衣布兩個。女方則回以“準女婿”布鞋兩雙,鞋墊兩雙,“陰米”(苗族油茶主料)兩升等“定情物”。如果男方一年兩年不去“送節(jié)”了,這門親事準保無望,說明男女已經悔婚了。
作者本人就有這“送節(jié)”的浪漫經歷。我和我愛人都是湘西南苗族,同村不同寨,皆為鄉(xiāng)村教師,我教初中,她教小學。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這批青年要找一個“呷國家糧”的對象真不易。為了追求這位美女教師,相戀期間,我曾連續(xù)三年去她家“送節(jié)”,送的是粽粑糖果、雞鴨鮮肉、米酒香煙,還有極為時髦的“的確良的確卡”衣布和尼龍襪子花洋傘。正因禮信周到,禮物隆重,終于討得岳父母歡心,也贏得了“寨花”芳心,鴛鴦結對,龍鳳成雙,至今完美度過“銀婚”“珍珠婚”“珊瑚婚”,三世同堂,含飴弄孫,樂享天年。
楊氏苗族五月初四過節(jié)
湘西南城步苗族的一支——楊氏苗族至今盛行五月初四過端午古俗。楊氏是城步苗族第一大家族,史有“城步地,
楊半邊”的說法。據史料記載,“五代后梁開平四年(911年),敘州蠻酋潘金盛據飛山,寇武岡(時治所在今城步),再思擒之就戳。以功,授左僕射尚書,食邑萬二千戶”。楊再思育有十個兒子,便將其封地劃為十峒,十子各領一峒。其三子楊正修居赤水峒(今城步蔣坊、綏寧關峽一帶),成為開發(fā)城步的楊氏先祖。“趙家天子楊家將”,自宋以來,城步楊氏將才輩出,楊再思、楊再興、楊完者(通貫)、楊洪等一代代楊家將領,為朝廷戍邊衛(wèi)國,征戰(zhàn)疆場,英勇無畏,精忠報國,創(chuàng)造了彪炳史冊的楊家將文化。2008年10月,湖南省政府參事室(文史館)、湖南省文化廳、湖南省文藝家協會授予城步“中國南方楊家將文化藝術之鄉(xiāng)”稱號,“南方楊家將故事”被列入湖南省非遺名錄。
從宋初開始,楊家軍受命鎮(zhèn)守邊關,他們隨時響應朝廷征召,操戈提劍,奔赴前線,奮勇殺敵。宋代,五月初五已盛行過端午節(jié),且敵我雙方都要過節(jié)。智勇雙全的楊家軍往往于頭一天殺豬宰羊包粽粑,提前一天過端午,趁敵人五月初五忙于過節(jié)的時候,他們一舉沖破敵陣,消滅敵人。于是五月初四過端午,成為楊氏一族傳承千古的壯美習俗,至今流傳。
據《城步楊家將文化》記載,北宋年間,城步苗族人民為反抗封建統治的苛捐雜稅和殘酷剝削,在赤水峒苗酋楊再興領導下舉行起義,席卷湘桂黔三省數十縣,起義隊伍達六萬之眾,聲震朝廷,急調岳飛率十萬大軍前來平治。楊再興正當壯年,身材魁偉,一身苗家武藝,且治軍有法,所率楊家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攻城掠寨,戰(zhàn)無不勝,對百姓秋毫無犯。楊家軍據守城步莫邪關,利用峻峭地形狙擊岳軍,雙方戰(zhàn)至月余,岳軍無法越關。岳飛探知楊再興有勇有謀,是一位超群拔萃的好將才,于是,派使者張憲親往楊再興軍帳議和,招撫苗軍,并曉以為國盡忠的大義。楊再興深知民族大義,以國家利益為重,歸順岳飛部,聽從岳飛調遣。岳飛授予楊再興軍前統制重任,命其率部隨岳家軍北上,即于五月初五整隊出發(fā),不得延誤。楊家族眾深明大義,各家各戶于五月初四殺豬宰羊包粽粑,提前歡度端午。第二天,楊家軍精神抖擻,在牛屎橋(城步與武岡接界處)與親人依依惜別,北上抗金,直驅中原。他們在岳飛的統一指揮下,戰(zhàn)鄴陽,復長水,焚蔡州,屢戰(zhàn)屢捷,威震中原。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十一月,楊再興率300騎兵奇襲金兵,殺敵2000余。后因天下大雨,騎兵誤入臨潁(河南省臨潁縣)小商橋沼澤地,深陷泥沼,無法交戰(zhàn),所有將士及馬匹皆被亂箭射殺,壯烈殉國。楊再興身上所中箭鏃多達兩升。岳飛、岳云父子聞訊趕來,驅散了金兵,抱著楊再興的尸體哀慟不已,為楊再興在帳前哀祭三日,然后馬革裹尸,歸葬城步水東村龍井坪,至今墓在。為紀念楊再興等楊家將士,城步楊氏族人便決定每年五月初四日提前過節(jié),世代不改,延續(xù)至今。
城步苗族盛行“端午藥浴”
端午節(jié)是民間防疫祛病、避瘟驅邪、祈求健康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也是各地苗族的“藥浴節(jié)”。
苗族居住區(qū)往往山高水冷,雨多霧濃,嵐煙瘴氣厚重。在那漫長的彌漫歲月,苗區(qū)缺醫(yī)少藥,醫(yī)療條件極差,群眾易患風濕冷痛疾病。聰明的苗族人民在與天斗與地斗與疾病斗的漫長過程中,摸索出了“洗藥水澡”的經驗,用草本或木本藥用植物煎水洗澡,達到驅除濕氣、舒經活絡的目的。
五月,陽光充足,百草茂盛,是采集藥草的最佳季節(jié)。而端午節(jié)至“大十五”這段時間采摘的藥草藥效最佳。這天,苗族男女三五成群,結伴上山,紛紛采集箭桿風、冷骨風、陰爪風、金銀花、艾葉、羌伏、見風消、棕櫚等草,用背簍、腰篩、籮筐帶回家,即時將草藥煎熬一大鍋藥水,全家男女老少,各自打水洗澡。端午洗了“藥水澡”,寒氣驅除,筋骨活絡,身康體泰,百病不生。為了保證隨時能用上這些“洗澡藥”,苗胞們常常將“大十五”這天采回的藥草,洗凈曬干,儲藏備用。山區(qū)婦女因山高水冷霧重產子多原因導致身體虛弱,常年洗“藥水澡”,可驅除五毒,逼退淤風,滋補身子。她們一年四季,逢節(jié)必浴,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半”、“九月九”、大年三十,這些日子都是“藥浴”的最佳時節(jié)。尤為重要的是,“月婆”(產婦)“坐月子”,非洗“藥水澡”不可,滿三朝時要洗,逢十天、半月、二十天都要洗。滿月那天,產婦先吃飽用藥水燉熟的雞肉或豬肚,然后再洗一次“出月浴”,使產婦起到祛淤祛風、滋補身體之功效。不光“月婆”要洗,嬰兒也要洗,嬰兒洗了藥浴,百病莫侵,四季安康。
苗家端午的“洗澡藥”,是一種神奇的苗藥。古時苗族婦女產下七胎八胎,都身強體泰、容光煥發(fā)、健康長壽,靠的就是洗“藥水澡”這個秘方。苗家姑娘一個個如花似玉,婀娜多姿,身材苗條,健康壯實,靠的也是從一誕生開始就享受到的藥浴洗禮這個“秘笈”。
來源:城步融媒體中心
作者:雷學業(yè)
編輯:伍玉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