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業是一項偉大而又崇高的事業,新聞工作是神圣而又艱辛的工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時代,輿論宣傳也進入新時代。在新時代,怎樣當好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
一、要把握大局,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新聞工作者肩負著武裝人、引導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神圣使命,是先進文化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我們新聞工作者必須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陣地意識。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要不斷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嚴格宣傳紀律,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擔責,在重大問題、敏感問題、熱點問題上把好關、把好度。當前,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重中之重,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指導新聞宣傳工作。同時,要深刻理解并宣傳好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新觀點、新論斷、新思想、新戰略、新要求,緊跟時代步伐,講好城步故事。
二、要實事求是,恪守真實客觀的新聞底線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不僅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也是新聞工作者應當肩負的時代責任。伴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人們的生活質量與生活壓力也在成正比上升。在各種社會壓力及誘惑出現的情況下,新聞工作者要堅持實事求是、客觀真實、公平公正的原則,一定要探索事件的根源,將真實的新聞內容傳遞給受眾,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尤其對一些敏感性話題要“嚴之又嚴、細之又細”地進行把控,避免帶來負面影響。要全面思考,注意“時、度、效”的把握,避免過時的、浮于表面的、缺乏深度的報道,致力于打造風清氣正的新聞傳媒生態系統。
三、要不忘初心,提升職業精神和業務素養
在大數據的新媒體時代下,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途徑變得更加的快速便捷。在信息觸手可及的網絡環境中,每天都會有新的新聞內容及熱搜。如果新聞工作者還停留在傳統媒體狀態中,對新聞信息的傳播形式沒有及時進行調整,新聞媒體的影響力就會大大降低。同時,在新媒體的環境背景下,新聞工作者在新聞信息傳播方式上也要進行相關調整。這就要求廣大新聞工作者要具有新媒體新聞信息傳播的知識素養與能力,并能夠嫻熟地運用,才能夠在當今新媒體時代下更好地服務于大眾。隨著群眾對于新聞信息獲取的渠道越來越廣泛,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要時刻以“趕考”的勤奮和審慎,加強理論學習,厚實理論功底,提高理論素養。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成為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新聞鐵軍人才;要著力提升業務水平,補充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倒逼自己寫得了大片、拍得了圖片、出得了鏡頭、剪得了視頻、發得了兩微、做得了H5、玩得了抖音、講得了段子。
四、要牢記使命,銘記社會責任與擔當
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使命和任務,時刻銘記自身的社會責任,牢牢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人文道德觀,客觀地從新聞的每個層面去分析新聞報道內容。堅決杜絕有償新聞、虛假新聞等不良現象。要弘揚職業精神,恪守職業道德,自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不良風氣,以實際行動維護新聞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強化“主角”意識,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在推進城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展現新作為、譜寫新篇章。
五、要心系群眾,用接地氣的語言寫貼近生活的報道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形式更加豐富,要求更加多元。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在新聞采編的過程中,要從受眾的角度選取新聞素材,充分尊重受眾,提高新聞報道質量。要認真落實“三貼近”的要求,放下架子、走出庭院樓堂,撲下身子、走進田間工廠,在火熱的社會生活中把握時代脈搏,挖掘新聞富礦,不斷采寫出富有時代氣息、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要常懷百姓情感,寫百姓生活,做百姓記者,把鏡頭和話筒更多地對準群眾,多宣傳基層群眾的先進典型,多反映平凡人物的工作生活。要關注民生,把更多的筆墨、版面、熒屏留給基層,留給群眾,用更加鮮活生動接地氣的語言,反映基層群眾的真實生活狀況。
新時代新標準,新形勢新要求。廣大新聞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持續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優秀作品,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
(2022年11月8日中國記者節座談會上的講話)
來源:城步融媒體中心
作者:饒興軍
編輯:伍玉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