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儒林鎮冷水坪村月弓塘西邊石階中偶然發現《白云書院記》古殘碑的上半部分,古碑鐫刻時間為清乾隆十二年(1747)。
筆者查閱《城步縣志》與《城步文物志》得知:白云書院始建于清乾隆元年,由知縣張方佳將原白云庵改建而成,其位置在白云洞口西側;白云書院內有書齋、講堂、門樓、齋舍、方亭等12間設施。道光十四年(1834)知縣戴洪恩意愿讓在該書院攻讀的全體學子都“平步青云”考上秀才或舉人,于是將白云書院改名為青云書院。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當時的縣勸學所(教育部門)撤青云書院興建小學堂;光緒三十一年(1905),將小學堂遷至城內舊考棚,創辦城步縣官立高等小學堂,是縣內創辦最早的官辦重點小學。1955年,高等小學堂從舊考棚遷至南門街饒家大院內,即儒林鎮完全小學的前身。
有人提出質疑:原來安置在白云洞口的《白云書院記》古石碑為什么會驚現1公里外的冷水坪村呢?據當地幾位老者分析:白云書院被官方改名后不久停辦,《白云書院記》石碑自然失去其存在的價值,于是冷水坪村鄉賢與文人將石碑運至王家團保存,他們希望如果有機會將在冷水坪村王家團重建白云書院。該碑可能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興建原白云公社辦公大樓時被毀,目前只發現該碑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應該在原白云公社辦公大樓附近,有待日后發現。
城步歷史上的儒林書院、鳳山書院、秋江書院與潛龍書院等文化古跡應該有碑刻存記的,這些書院的碑刻都在滄桑歲月的磨蝕下不再留存。而這塊留存至今275年歷史的《白云書院記》古石碑因冷水坪鄉賢與文人的義舉有幸被保存下來,為今人留下一段稀珍的歷史記憶,保存了白云書院的實物證據;雖然是殘碑,但仍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與文化研究價值。
來源:城步融媒體中心
作者:王昌順 楊盛科
編輯:伍玉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