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五十歲,鬢角生出了許多白發,曾經青春的容顏布滿了歲月的年輪。輕撫雙鬢,細數流年,染指歲月,往事如煙,似乎青春的腳步聲已離我越來越遠了。
五十歲以后,雖然沒有了少年的幻想,年輕時的輕狂,而那一腔宛若萬丈豪情的江水,依舊時不時在男人跳躍的血脈里流淌。
一位大師說,五十歲以前,是人生打基礎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里,往往為立足社會、養家糊口而疲于奔命,說白點基本上是為別人活著。五十歲以后,經濟基礎已經奠定,職業也已經完成,基本定型了。四十五歲的男人覺得自己還有青春的尾巴,但到了五十歲,便有了明顯的恐慌。君不見:原來不想運動的男人,開始鍛煉了,有空就出去散散步,養生那些事兒,也越來越關注了。五十知天命,五十歲以后,對于人生的看法也不同了。這時候的男人,憑著多年積攢的經驗和閱歷,會正確理性地看人生。人生有進有退,有贏有敗。人生其實就是一壺酒,藏的越久味道越醇厚。
年輕的時候看《紅樓夢》中的“好了歌”只涉其表,不知深意。現在看來,也就是那么回事。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縱使榮華富貴,最終“荒冢一堆草沒了”。到了五十歲以后,再看看周邊的人,難免不感慨。“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沒有深厚的功底,絕對寫不出這樣的千古絕句。五十歲后看人生,感覺越來越明白:幸福指數,完全取決于心態。成年累月的奔波和應酬,并不一定帶來心靈的順暢,遠不如平淡如水和肆意逍遙。
古人云:“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人生苦短”不是一句空泛的話,平和淡然地面對一切,活出自我,活出自信。在生活中應該多一點關愛,少一點貪婪;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苛求。善待他人,對待別人寬容一些、大度一些、仁愛一些,遠離那些爾虞我詐、阿諛奉承、爭權奪利的小人,誰都是握著拳頭而來,撒手而去,其實爭到了又算什么,爭不著又怎樣。最好的活法是:想開、看開、放開!
五十歲以后,心寬了、爭過了、拼過了,得意過、失意過。該有的都有了,不該有的也不作非分之想,一切都習慣了。當年的豪氣化作了寬容,當年的棱角磨成了圓潤,當年的拼斗換來了今天的安逸,偶有不順,一笑了之。
年過半百后,應該告別輕浮、虛榮,擁有寧靜、樸實的情懷。因為我們經歷了春的浪漫、夏的熱烈、秋的靜美、冬的莊嚴。苦過、累過、哭過、笑過,走過蹉跎歲月,帶著些許的傷感。半百以后才懂得:淡泊才能明志,寧靜才能致遠,高山流水詩千首,明月清風酒一船。
著名作家賈平凹在他的散文《五十大話》中說:“到了五十,人便是大人,壽便是大壽,可以當眾說些大話了。”于丹在《論語》心得上說:“一個人,三十歲以前是在用加法生活,不斷地從這個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東西。比如:經驗、財富、情感、名譽等等。但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所以,年過半百以后,一定要學會取舍,學著用減法去生活,舍棄那些不是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不想做的事情拒絕,違背良心的事不做。
年過半百萬事休。看過去“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而今天“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展未來“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來源:城步融媒體中心
作者:饒興軍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