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月沒有看到過太陽,悶悶沉沉。到了驚蟄節,太陽才偶爾出來露個臉,燦爛一下,一切都變得明亮了。
俗話說“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從此天氣回暖,春雷響起,世間萬物在驚蟄聲中緩緩醒來。古人分驚蟄為三侯:“一侯桃始華;二侯倉庚(黃鸝)鳴;三侯鷹化為鳩。”驚蟄三侯所代表的花信為:“一侯桃花,二侯杏花,三侯薔薇。”自古以來,民間在驚蟄節這一天有很多習俗,有的地方生火烙煎餅,有的地方炒黃豆,炒玉米,也有的炒麥子、炒糯米;或熏或炒,取的皆是“炒蟲”“驅蟲”之意,提醒人們要及時滅蟲除害。
驚蟄到,春耕始。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從詩中我們就能感受到,春耕的勞碌和辛苦開始了。置身曠野,有拖拉機“突、突、突”地轟鳴聲,有牽牛荷犁村民的吆喝聲,放眼望去,隨處都能看到披蓑戴笠、荷鋤扛鍬的村民,他們有的在翻耕,有的在施肥,有的在除草殺蟲,有的在浸種育苗。勤勞伴著春意,臉上寫滿憧憬。他們是在用勤勞的雙手耕耘播種,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真正春天,并從中分享到幸福和快樂。
驚蟄到,仲春始。這個時節,桃花紅,梨花白,黃鸝歌唱燕歸來。正如韓愈詩中說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郊外踏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池塘上那一排婀娜的柳樹,它們披著淺綠的衣裳,在和煦的春風里,悠閑地蕩著秋千;路邊的小草已經返青,夾雜其間的野花開始綻放著姹紫嫣紅的花朵;鳥兒的叫聲此起彼伏,時而短促,時而悠長,“咕咕,唧唧,喳喳”,它們歡快地在樹枝上飛來飛去,在空中劃出一道道精美的弧線。一群白鵝浮在水上,紅掌撥動著春波。孩子們放著風箏,在草坪上你追我趕,歡聲笑語連成一片。最引人入勝的是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只見翠綠的樹干,掛滿嬌艷欲滴的粉紅,有的含蕾初綻,有的花開正艷,它們像害羞的姑娘,有的秀麗端莊,有的雍容華貴,一朵有一朵的嬌艷,一束有一束的魅力,一樹有一樹的景致。
置身郊外,看著桃紅柳綠的畫卷,聞著花草的清香,聽著歡快的鶯歌燕語,真是心曠神怡,我想,驚蟄節氣帶來的不只是“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還給人帶來至深的啟示:萬物生長都是遵循著季節的變化,當“蟄”則伏,聞“驚”而動,厚積薄發;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更應該遵循天道、宇宙的自然規律,順應天時,應勢而為。當時機未到,就要學會等待,學會與命運和解,與自然和解,與自己和解,不盲目,不蠻動,如《周易》中所說: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大仲馬也說過:“人類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這四個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我們可以在等待中博覽群書,集聚能量,靜心修煉,寧靜致遠。如三國時的諸葛亮,正是隆中十年的蟄伏修煉,積累學識,砥礪才能,才有后來的“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從而三分天下。還可以在等待中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如唐代柳宗元,正是在那等待的十年里,游歷山水,深入民眾,深刻思考,才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雄文名篇。也可以在等待中享受云淡風輕,無為自有為。如法國大數學家潘嘉賚研究數學上的難題,苦思不得其解,后來出門閑逛,漫隨天外云卷云舒,原來費盡氣力不得其解的難題,竟于無意中就輕易地解決了。享受“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和快樂。正如巴爾扎克說過的“善于等待的人,一切都會及時來到。”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當春雷響起,時機來臨,我們就要順時而動,應勢而為,把在等待的日子里集聚的能量、才識,充分發揮出來,去拓展最大的生活空間,去構思人生最精彩的華篇,把所有希望都留給明天。只要信念不減,初心永在,奮力拼搏,便可以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來源:城步融媒體中心
作者:饒興軍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