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責任書寫時代篇章
——2017年11月8日記者節感言
八十年前,一群愿獻身于新聞事業的有志青年在烽火歲月中發起成立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他們以筆為槍,為中華民族救亡而奔走吶喊。
八十年后,廣大新聞工作者在中國記協的團結引領下,肩負社會責任,書寫時代篇章,點亮光榮與夢想。
在第18個記者節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感動、惦念,一起回望過去的歲月,有成功、有遺憾、有歡笑、有淚水,但在一個充滿朝氣、團結如一、力求上進、感動常在的集體里工作,心里是一種別樣的溫暖。我們共同見證了城步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目擊了城步的日新月異;我們也共同關注著社會,感受著生活,也一起在風雨中走過,并且用心記錄著,寫出了不少“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作品。
我們為“記者”這個稱號自豪——新聞宣傳工作,如同一葉風帆,為全縣的發展鼓勁;如同一個號手,吹響奮進的號角。做好全縣新聞宣傳,是我們的使命。我們用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載著城步發展的每一個腳印;每一篇稿件、每一個鏡頭,都書寫著城步的光榮與夢想,都是我們為城步吶喊助威的鏗鏘鼓聲,都將成為永不褪色的繽紛畫面。
“一個戰略”、“四個目標”,以及所有的新聞活動,我們都參與了、經歷了、見證了、記錄了。我們已經數不清多少次采訪歸來深夜趕稿,多少次加班;為了一句話、一張圖片、一個版面、一個創意,我們反復琢磨反復討論。我們忙碌,但是我們幸福,因為城步的發展有我們的一份力量,每想到這一點,心中都有一種自豪悄然萌生。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我們深深懂得,社會對新聞工作的尊重和認同來自這份職業的特殊性,更來自于新聞工作者的自律和職業道德操守。為此,我們時刻不忘身份,落筆不忘責任,始終保持著為城步的改革和發展吶喊、高歌的熱情。我們為自己所肩負的參與城步發展的歷史使命而驕傲!
11月8日,記者節。以職業為節,為了記者的光榮,也為了光榮之后,腳步更從容。作為記者,在中國是幸運的。所謂的“幸運”,不僅是事件多、新聞多,也不僅是能記錄下日新月異的變化、見證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重要的是,能夠參與進來,在風云激蕩中,成就記者的職業價值,成就作為記者的人生價值……所以,記者的光榮,并不屬于一己,而是屬于這個偉大的時代,這個偉大的國度。古人有云:“躬逢其盛”,“躬”既可解為“親自”,也可解為“曲身”:面對偉大,個人怎能不心生敬意,怎能不滿懷謙卑?細數光榮后,請束之高閣,在這個幸運的時代,從容前行。這是個幸運的時代,這也是一個復雜而矛盾的時代。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于挑戰。因此,不能不提到來自美國著名新聞工作者普利策的比喻:“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這個比喻,當下中國的記者,尤其該牢記于心。在這個復雜的時代,光榮只屬于過去,船頭的瞭望者不需要太多行李,他需要的,是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一支善于表達的筆,或許,還需要一副能嚷嚷的好嗓門……從容,是為了自己的腳步,也是為了國家這條大船的征途。
然而,也是這樣一個時代:很多人汲汲于名,碌碌于利。領“封口費”雖然只是個別行為,但仍然讓人警醒。金錢、權力,總有著大于想像的誘惑力。然而各種各樣的任務及考核也讓“無冕之王”倍感壓力。這些,也需要記者們坦然面對,既須謹記記者的節操、堅守道德的底限,也須爭取自己的權利、維護自身的權益。這些,與做“船頭瞭望者”同樣重要。
世界上最有質量的事有兩個:一個是創造,一個是傳播。所幸記者同時都參與了這兩個事情。每個新聞的背后是記者在追求真相的路上風餐露宿,抵達現場。通信科技如此發達,只有記者依然堅守最笨的“土法釀制”,深耕本土,堅持原創。為寫下的每一個字負責。社會的變遷,國家的轉型,生活的變化……都在記者的筆下解讀傳遞,日復一日。
實際上,記者像公務員、教師、工人一樣,本來只是一種職業。種種光榮,與其說是人為賦予的光環,不如說是由職業派生的責任。記錄社會前進年輪,推動巨輪前進,發現暗礁淺灘……說到底,這些,都不過是“記者”這個職位的基本要求。做得好,是應該;做不到,是失職。因此,更需要看輕光榮,從容邁步。
踏上新征程,干出新氣象,唱響最強音。作為記者,必須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聞工作“48字”職責使命,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新聞志向和工作取向,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唱響主旋律,以更加自覺的行動傳播正能量,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盼提供精神食糧,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
投稿郵箱:紅網城步分站 chengbutongxun@163.com 群號:361945576
【責編:劉令 手機:13786919911】
來源:城步融媒體中心
作者:饒興軍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