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山公路彎又彎,路邊盛開著映山紅,映山紅本是英雄鮮血染,英雄的名字啊,比映山紅更鮮艷……”5月13日,在優美的山歌旋律中,我和幾個年輕的記者一路山歌上南山,相約醉美映山紅。
“樹頭萬朵其吞火,殘雪燒紅半個天”。站在山頂遠眺,那層層疊疊的映山紅,既像熊熊燃燒的烈焰,從山底一直燒到山頂;又像奔騰飛掛的瀑布,從懸崖峭壁上傾瀉而下,好一片波瀾壯闊、震撼人心的映山紅!它們一團團、一簇簇,把這里的一道道山梁,一面面土坡,裝扮得燦爛如霞,錦繡如云。那靜如練、動如煙、輕如縈、闊如海、白如棉、平如鏡的神霧時而起伏翻卷,如萬馬奔騰,時而百色茫茫,像被牛乳浸過,花白相間的南山奶牛在神霧中若隱若現……盛開的映山紅與奶牛、神霧和藍天白云、綠樹山泉相映襯,顯得和諧、生動、富有生命力,在天地間交織成一幅錦繡瑰麗的圖景。
“斷崖幾樹深如血,照水晴花暖欲然。”置身于浩淼的花海,我們各自拿出了隨身攜帶的照相機,把那一群群羞紅臉龐的少女聚到了我們的鏡頭,把那美好景色刻在了我們的記憶深處,在映山紅的花叢里拍照留影,使自己的青春蕩漾,臉上神采飛揚。可以說,這是一片從未開發過的處女地,是魅力南山難得的旅游資源。趟進這片花海,那迷人的美景,花兒的清香,相映成趣的鳥鳴,清新的空氣,讓人心曠神怡,陶醉其間,更為有意義的是憑借鮮花的芳香與美麗來陶冶自己的心靈,使我們也像映山紅那樣充滿了蓬勃生機,面對生活中的曲折坎坷充滿了一往無前的信心,使我們的人生道路顯得熱烈奔放,充滿希望。映山紅雖平凡,可從不嫌棄山貧土薄,挺著倔強的風骨,穿透石塊崖壁,獨自開放在懸崖深山,與樹林為伍,同清風作伴,枕星光入眠,隨晨光起舞,不驚不乍,卻一樣紅霞錦燦,如詩如畫!
“人間四月芳菲盡,南山杜鵑始盛開”。每年初夏的五月,是南山映山紅綻放的季節,花期一般在30天左右。花型為五瓣花,一般是兩到三朵并列盛開,花中有長長的紅色花蕊,花蕊的盡頭有深色的小圓點,好似一根根火柴棒飄蕩其間。花色鮮紅如火,花瓣酸甜可口。映山紅的學名叫杜鵑花,為木本花卉。杜鵑花有多種顏色,已列入中國十大名花,被譽為“花中西施”。美麗的杜鵑花始終閃爍于山野,妝點于園林,自古以來就博得人們的歡心。上自唐宋詩人白居易、杜牧、蘇東坡、辛棄疾,下至明清楊升庵。康熙帝都有贊譽杜鵑花的佳作。大詩人李白見杜鵑花想起家鄉的杜鵑鳥,觸景生情,懷念家鄉,寫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關于杜鵑花和杜鵑鳥,還有個優美而離奇的傳說。相傳遠古時蜀王望帝王杜宇,是一個勤政愛民賢德的帝王。當時發了洪水,望帝無能為力,就派宰相治水,消除了災禍。望帝感到自己的品德才能不及宰相,于是主動禪讓,隱居于山中。當望帝離開的時候,正值三月,滿山杜鵑悲鳴,聲聲啼血,鮮血灑在地上,染紅了漫山的杜鵑花。后世便說杜鵑鳥是望帝的魂魄所化。每當春季,杜鵑鳥就飛來喚醒老百姓“塊塊布谷!快快布谷!” 在我們城步苗鄉還有一種說法,說映山紅是英雄的鮮血浸染而成,不然不會那么鮮、那么艷!1934年12月8日,經歷湘江血戰的中央紅軍長征翻越“老山界”途經南山,斷后的紅三軍團一部在此地跟國民黨軍隊展開了一場激戰,勝利掩護紅一軍團9日攻占通道縣城,幾天后召開“通道會議”形成戰略轉折的“通道轉兵”,而斷后的幾十名紅軍的鮮血灑滿了南山……當地群眾自發地收拾紅軍遺體,掩埋在長安營鎮的中國杉樹王附近。這悲壯感懷的故事,讓我想起電影《閃閃紅星》的歌詞“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這首歌道出了貧苦百姓對紅軍的期盼,對解放的渴望!即使今天唱起它,也會讓我感動與溫暖;并令我想起滿山遍野怒放的映山紅。它讓我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來之不易,我們沒有權利抱怨,該做的只有奮進與珍惜!
“回看桃李都無色,映得芙蓉不是花”。南山映山紅的知名度、美譽度越來越大,每年前來賞花的游客絡繹不絕,大家無不為熱烈奔放的南山映山紅而激動、歡呼、跳躍。
作者:饒興軍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