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陪同省市媒體記者去長安營鄉采訪,少說一年也有一兩次,但每次去的感覺都不同,新農村建設帶給侗鄉的新面貌、帶給侗民的新生活真是天天在變。
長安營鄉位于城步苗族自治縣西南邊陲,古稱“寶慶二府”,地處兩省(廣西、湖南)三市(桂林、懷化、邵陽)四縣(龍勝、通道、綏寧、城步)交界處,平均海拔950多米,是一個典型的高寒邊遠山區。全鄉總面積1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947畝,林地面積140585畝,草山面積約9000畝。全鄉共12個行政村、70個村民小組,擁有侗、苗、滿、瑤、壯、回、土家、漢等8個民族,總人口6123人,其中以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5%。近幾年來,黨的富民政策越來越好,老百姓得的實惠越來越多,全鄉面貌的變化越來越大。隨著新農村建設和文明創建工作力度的加大,村村呈現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喜人局面。
5月中旬的一天,我陪同湖南日報的記者去長安營鄉采訪新農村建設,一行驅車從縣城儒林鎮出發,沿途走過巫水南橋、丹口藍玉故里,到達長安營鄉時已是上午11點,鄉里的領導早在鄉政府門口等候。顧不得多耽誤時間,我們就由鄉長楊萬焱和幾個干部領著去大寨村看產業發展、村容村貌、村民公共活動場所。來到大寨村,只見一座座侗家吊腳樓依山而筑,一條條水泥路延伸到戶,一個個生機盎然的西紅柿基地傳遞著初夏的信息,侗族建筑風格的村部活動中心大樓坐落在古杉群和“中國杉樹王”旁邊,一條美麗而清澈的小河點綴村寨中,仿佛一張“清明上河圖”映入眼簾,令人心曠神怡。村支書告訴我們,村里居住著侗、苗、瑤等6個民族,其中侗族人口占全村總人數的95%。近年來,他們籌資一部分,向上爭取一部分,自己動手,修筑并硬化了從鄉政府到村中間2.5公里水泥路,改造了組與組之間的石板路,進行了農網改造,硬化了水圳水渠。利用早晚溫差大、海撥高的特點大力發展延季蔬菜種植,去年3組村民蒙昌雄種植3畝西紅柿,收入3.6萬元;1組村民吳畢發種植2. 2畝紅茄,收入3萬多元。延季蔬菜已成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今年全村種植面積達1200多畝。逐步富裕起來的村民又把目標瞄準在住房建設上,現已新建“吊腳樓”12座、改造30座、在建18座,去年被評為湖南省名村名寨。靚起來的侗家吊腳樓、村口東晉時期人工栽培的古杉群及“中國杉樹王”、侗族風情、苗家油茶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來村里旅游,現30%的農戶家庭開起了“農家樂”,去年全村接待游客近6萬人次,旅游收入首次突破500萬元。
我們走在通往家家戶戶的水泥路上,有三樣東西很顯眼,那就是路燈、公廁、垃圾桶。我跟支書開玩笑說,韓國新農莊建設的標志就是村口必須裝有路燈。今天在你們村里不僅看到了路燈,還看到了公廁與垃圾桶,你們村比韓國的農村強啊!村支書接上話茬說,村里全部實行了改水改廁改灶。改成室內水沖式廁所后,修起公廁是為了解決主人不在,客人內急的不方便問題。垃圾實行分袋定點回收,玻璃、塑料件要送到廢品站,其他垃圾焚燒作肥料。村民做飯炒菜多般用煤、沼氣和電,生活與城里沒多大區別。
與大寨村相鄰的巖寨村,他們也正在向大寨村學習,這一段時間他們在修建民族商業街,進進出出的車多得車水馬龍,使得巖寨村的公路格外繁忙,常常為會車而停下,靠寬點能挫車的一方主動退讓,民族團結,村與村和睦融洽的氛圍不用言表。
村支書陸長海是高山延季蔬菜開發的帶頭人,能干實在,卻不勝酒力。一杯米酒下肚后臉就紅了,他向我們說了許多侗族習俗的趣事。比如說侗寨辦婚禮,新郎官最難受。女方外家陪你喝三天酒,不準你睡覺,圍著坐歌堂,困了打個盹,把你弄得精疲力盡,新娘再美,不讓你親近,更不準同房,真好比“掛起的臘肉吃干飯”。又比如,少數民族是二孩政策,生了兩個自己剎車,因此沒有超計劃生育的問題。
我們一行在給該村今后發展的建議時說,巖寨村現在很好,隨著黨的惠民政策的深入貫徹落實,農民的日子還會越來越好。你們村要在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上更上一層樓:一是思路新定位。走生態農林開發、侗族文化旅游并駕齊驅的新路子,拓寬致富的新領域。二是富裕新追求。注重山水田路長效開發的新規劃,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保證細水長流,讓山更綠水更清,子孫后代永續繁榮。三是文明新標準。村民住房要彰顯侗族風格,各類設施、活動要注入侗族文化,創造條件展示侗寨風情。祝巖寨的明天更美好!
酒過三巡,村支書陸長海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山歌:“侗鄉新舊兩重天哎——過去是,家住木皮屋,出外走長途,趕集扛樹木,挑水到山谷,晚上點臘燭,手機是廢物;如今是,家住新房屋,出外坐嘟嘟,蔬菜家里賣,水到灶鍋中,晚上看節目,電腦進了屋。哦哎!”
雖時過春季,但侗鄉滿坡的杜鵑花仍開得正艷,紅的、紫的、白的,特別逗人迷戀。和煦的陽光灑在山間、水間、村間,金光燦爛;天高、云淡、空氣清新,與侗胞朋友熱情交織在一起,我的心真的醉了!
今年七月一日是我黨九十周年誕辰之日,村支書陸長海當時在酒酣中哼唱的那首山歌,再度在耳邊回響,激起了我的創作熱情。我的靈感驟然迸發,一首《再唱山歌給黨聽》的歌詞從胸腔里涌出——
唱支山歌給黨聽,
我把黨來比母親——
我家住在小山村,
山也綠來水也清;
黨的富民政策好哎,
山村面貌日日新。
想過去,吃了上頓愁下頓,
看如今,三餐富足都有葷;
想過去,茅草棚子怕風雨,
看如今,西式洋樓好溫馨;
想過去,肩挑背扛羊腸道,
看如今,大小汽車開進村;
想過去,早晚只聽雞狗叫,
看如今,彩色電視圖像真;
想過去,遇到急事搭口信,
看如今,移動聯通傳聲音;
還有那,電腦能知天下事,
更可喜,生態旅游生黃金。
日子越過越紅火哎,
吃水不忘挖井人;
再唱山歌給黨聽,
您比母親還要親;
您為國強瀝肝膽,
您為民富操碎心.
巍巍中國大變樣哎,
生活向著小康奔,
千言萬語一句話哎
千秋萬代謝黨恩,謝黨恩!
(2011.07.09刊《邵陽日報》;全縣建黨90周年征文一等獎)
作者:饒興軍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