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水古稱雄溪或熊溪,為城步境內最大的河流,系沅水一級支流,屬長江水系,源出城步東境巫山的西南麓。巫水拂云撥霧,迤邐輾轉,兩度橫切雪峰山脈流入綏寧縣境。
巫水河,是城步苗鄉叢林中夢幻神奇的河流,“白如練、綠如藍”的河流,我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她見證著苗鄉的歷史變遷、民族風尚與現代文明。
巫水的河道,大都被夾在兩岸生長著莽莽杉松的青山之中,好像一條走不完觀不盡的藝術長廊。它的流水清澈異常,樹影倒映在水中,連筑在枝杈間的鳥巢與蟻窩都可看得一清二楚。撐著竹排航行在這樣的河道上,不能不產生一種奇異的感覺:秋水共長天一色,天地之間的界限完全不存在了;鳥群在水底飛翔,魚簇在山岡徜徉,根本忘懷自己到底在水中,還是在天上。
尤其引人入勝的,是河道上的“曉霧”。從蘿卜洞到沉江渡皆為危峰峻岫,晴天里,每當拂曉即有白潔如玉的霧嵐,從獅子山冉冉升起,沿著縣城南門河順流而下至沉江渡,蜿蜒如巨練,蔚為奇觀,雅稱“巫水曉霧”。
回溯巫水河而上,沿途可盡情欣賞山頭原始的木寮——為守護作物而設的野豬廠。眺望村村寨寨,使你驚嘆的是環繞村寨的竹筧:苗胞們采伐一株株毛竹、楠竹,一劈兩半,鏤通節輪,便是一條條竹筧。將它支架于瀑布下、泉潭里、溪澗畔,在萬綠叢中搭接延伸,聯成“溝渠”,橫越一道道山梁,跨過一處處峽谷,宛若精靈的龍蛇,載著晶瑩的綠水,游向一幢幢錯落有致的吊腳樓,滋潤著苗家的心田。
這是最原始的自來水工程。水流在竹筧里唱著古老的苗歌。多么奇巧的人文景觀!
如果你在何處憩息,無意間,你將會發現周圍的河汊溪澗里匍匐著一簇簇魚群,魚目譜系中尚未列出它的身世,千百年來,只鮮活于代代相傳的口碑,那就是鲃石魚。它趴在樹蔭下沉浸的石壁上,爬在光照里閃爍的卵石上,爬在濺玉飛珠的中流砥柱上,脊背墨黑,柔體細而長,像古人浣洗著的一綹綹長髯。
進入苗家做客,你將意識到,盡管新式磚瓦樓房巍然矗立,吊腳樓的格局頓然改觀,但在如詩如畫的苗鄉,最動人處依然是苗家火塘。
傍晚間,在火塘屋里,一片歡聲笑語,主人請你優先爬進高腳木盆,當眾瀟灑地洗一回熱水澡,然后盡情地品味苗家油茶,烹燒山珍,五谷瓜簞酒,油炸番薯片,糖爆玉米花,烤腳板薯和煨山芋……那木盆是古樹干剜鑿成的,油茶湯略帶苦澀味,玉米花上蘸的是蜂蜜!
火塘是歷史的見證,濃縮著歷代社會。深山沖里自從架通高壓電,電源取代煤油,迎來了電燈、電視和系列電器,于是火塘連接遙遠的北京,展示著現代文明……
只要有賓客來,苗胞們熱誠地把賓客請到火塘屋里“扎蔸”。“扎蔸”習俗融注著古往今來,流布著一方風俗民情,映現著人生的歷史舞臺。阿公在這里“講古”,賓客在這里喝油茶,幺妹在這里坐歌堂“哭嫁”,孩童在這里蹣跚起步、牙牙學語……,讓賓客在火塘前一邊嚼著酥脆的油炸番薯片,一邊享受苗家別具的火塘文化魅力!
在沒有電視的年代,苗嶺山鄉的夜晚格外寧靜,沒有雞鳴,也不聞狗吠,——狗是苗族的神圣圖騰,村寨里是不輕易豢養狗的,殺狗吃更屬禁忌。四境無聲無息,使人感到異常地清涼。那時候苗寨里點的是松明火,吃完夜飯,男女老少依次洗完熱水澡后就走家串戶,圍著火塘喝油茶、講古或者唱苗歌。屋里雖有亮光,屋外則依然是漆黑的。因此,讓人分辨不清哪里是森林,何處有村寨,只是隱隱約約地聽見如泣如訴的歌聲。這歌聲里注入了苗家的心血和生命。
1992年3月5日,巫水河上游的白云電站樞紐工程經國家計委批準破土動工,壩址即在險峻的蘿卜洞地段。這是邵陽市最大的水利水電工程。它的興建寄托著苗家多少代人的企盼和夢想!
高峽出平湖,巫水河改變了模樣。河神被制服了,河水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河床上原有的礁石險灘所謂龍頭虎首被淹入碧波之中,湍急的河流一變而為溫柔與馴從,再也見不著“龍”、“虎”的咆哮與肆虐,真正是降龍伏虎了。大壩上的白云湖,水至清澈,如夢如幻,掬可以飲,照可為鏡,讓人沉醉于碧波萬頃輕舟飛度、湖光瀲滟的迷人風光。湖的四周,一根根電桿樹,一行行輸電線,在彎彎山道上延伸,一直伸到坡間嶺脊的苗家吊腳樓里。吊腳樓里迎來了新的時光,不再是從前那么漆黑漆黑了。夜幕降臨時,遠近的山谷里都綴滿了晶瑩的星星,即使不是十五明月夜,白云湖上仍然明亮如晝,并且熱鬧喧騰,像現代的清明上河圖。
(2011.4.24刊《邵陽日報》)
作者:饒興軍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