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個人的童年都有著迷的東西。而我的童年,最迷戀的是秋色。
童年的我,最愁過冬,因為身上衣單、腳下鞋薄,所以“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的日子并不浪漫。晚上更是難熬,那個年代沒有電視和電燈,坐在火塘邊烤火吧,大人們總是上“理論課”,逃去睡覺吧,被子又薄又硬,睡到天亮時腳板還沒暖和。
童年的我,最喜歡村莊的秋色,最初緣于它是一種生命的本色,它意味著溫飽和自由。春天雖美,飽眼不飽嘴;夏天雖好,只能洗澡;冬天雖飽,不能亂跑。
村子里有一首民謠,說的是關于月份與溫飽的關系:一月吃得壯乎乎,二月變了樣,三月尋米煮,四月打踉蹌,五月皮包骨,六月去討飯,七月八月谷進倉,九月十月盡你脹,過了十二月,來年又一樣。
每到秋天,放學之后,看到大人們離開收獲過后的紅薯地、花生地,就會一窩蜂不要命地跑過去,兩眼不眨地在田地上“掃描”,尋找著枯枝落葉的影子??蔹S的紅薯藤下還會有黃色的紅薯,枯黃的花生葉下多半能找到金黃的花生。找到之后,我們就三吹三打啃紅薯,狼吞虎咽嚼花生。
正在收割的大片的稻田里,大人們的前腳剛走,我們就趕緊去搶地上掉落的稻穗,把它小心翼翼地放到背簍里,又開始新一輪的“沖鋒”。
秋天的水田里沒水,旱地和山林里的小動物們活動得熱鬧。廣闊的田野上天大地大,我們可以盡情馳騁,無遮無攔。沒有收割莊稼的時候,我們就會漫山遍野地跑,有時候給山鼠下套,有時候給雞鴨捉草螞,有時候去小河或水溝里捉魚蟹,有時候什么都不為,就是跑。
后來喜歡村莊的秋色,因為它是一種童真和鄉情的顏色。
我的村莊叫楠木山,因一千多年前漫山遍野長滿楠木樹而得名,東面是連綿起伏的一萬多畝群山,南面是錯落有致的層層梯田,西面是巍迤磅礴的三十六峰,北面是無邊無垠的平坦田野,中間是蜿蜒曲折的清澈小河,靠近河岸的吊腳樓前面是寬寬平平的石板路。
小河的水位一年四季沒什么變化,河水的顏色也總是透明的青色??拷迩暗哪且粋€河段,長長的攔河壩上面,水位由淺及深,適合大人洗澡和會游水的小孩練習從河岸上跳水;攔河壩下面,一座100余米長的木橋連接東西兩岸,木橋的兩頭河邊鋪了一排排比石板路更長更寬更平滑的石板,這里很適合小孩洗澡、婦女洗菜洗衣的地方。
站在秋天的小河邊,面對的是遼闊的金黃的田野。金黃的是那收割前的水稻或收割后的稻草的顏色,還有打谷機里飛出的金黃的谷影和谷音。金黃的草捆間還不時飛出黃色的雞和白色的鴨,又跳出綠色的蛙和黃色的狗,還有一群群的趕著雞趕著鴨又相互追趕的、已經辨不出什么顏色的小孩的身影。
夕陽西下之時,秋天的小河邊,挑水的、洗菜的、洗澡的、洗衣的、洗農具的,各就各位,各做各事,熱鬧而有序。人聲水聲蛙聲,天色水色人色,秋意深深,秋色無限。真是夕陽無限好,哪怕近黃昏哪!
現在喜歡村莊的秋色,只因它蘊含一種深沉的人生況味。辛棄疾詞曰: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詩強說愁。而今識卻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從志在遠方、盼望遠游到如今奔波疲倦、游子思鄉,從盼望快快成長到如今人到中年,其中的種種經歷和心路歷程,正如村莊的秋色,從淺淡到深沉的復雜變化,怎能對人訴說,又怎能一言說盡?
遙憶童年戀秋,卻泛起無限鄉情、染透秋色人生。
來源:城步融媒體中心
作者:饒興軍
編輯:redcloud